八角楼前有片“灯下红” 追寻武警井冈山中队传承红色精神的实践样本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10 10:45 点击量:275 大
中
小
原标题:八角楼前有片“灯下红”—— 追寻武警井冈山中队传承红色精神的实践样本
【写在前面】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习主席在井冈山调研考察时充满深情地说,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革命理想教育要坚持下去。
枫树坪下听传统,八角楼前觅灯光。驻守在这里的武警井冈山中队注重发挥驻地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官兵不忘峥嵘岁月,弘扬井冈山精神,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书写“红色答卷”。
开掘“红色精神宝藏”——
身在“宝山”更要识“宝”
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坐落在茫茫大山之中。
这个小山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一个闪亮的“地标”,写下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史篇。
在三湾村钟家祠堂的山冲下有两口并排卧着的小水井,井水清冽甘甜,井上写着“红双井”3个字。“红双井”的背后,有一段“红色故事”。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永新县三湾村。当时起义部队衣着不整、士气不振,村里的老百姓远远望见后,匆忙收拾东西躲到后山上去了。
毛泽东进村后,看见村里空无一人,就下令要求部队不准进民房,还安排宣传员向山上喊话,请老乡们下山。一位钟老汉从汗江村回来看见了这支部队,当了解这支部队是工农革命军以后,马上上山找到三湾村党支部书记李立。李立赶快叫村民下山把房门打开,把部队安顿下来。
那天,毛泽东住在协盛和杂货铺内。他看到小村子一下来了近千人,为了防止部队与民争水喝,他就和战士们在原来旧水井基础上深挖修围,筑成两口甜水井,解决了军民喝水问题。1967年为了纪念这个爱民举措,人们把水井命名为“红双井”……
“红双井”故事的主讲人叫何继明,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故事中三湾村党支部书记李立的儿子。他讲的故事都是父亲口述的历史,把那段斗争岁月呈现在“听众”面前。
这些幸运的“听众”,就是武警井冈山中队的官兵。何继明的讲述,把官兵的思绪拉回到90年前的三湾村:“父亲当年公开的身份是协盛和杂货铺的伙计。当天晚上,毛泽东在协盛和杂货铺召开了秋收起义部队‘前敌委员会扩大会’,会议研究讨论了政治建军三湾改编的具体方案,整整开了一个通宵……”
“这短短5天里,父亲亲历了‘三湾改编’整个过程。‘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这一堂“直播式红色讲堂”,让井冈山中队官兵完成了一次“红色穿越”,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中感受历史,加深了对先辈们探索革命道路艰辛过程的认识。
五百里红色井冈,拥有革命旧址百余处,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驻守在这座‘红色精神的宝库’,既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一种特殊‘福利’。我们身在‘宝山’更要识‘宝’,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精神浸染忠诚卫士之心。”中队指导员郑浩说。
从身近到心近,再到心进。郑浩介绍说,中队每逢新兵下队,上的第一堂课是革命传统教育,吃的第一餐是红米饭南瓜汤,学唱的第一首歌是红军歌谣,组织的第一次外出活动是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使新战士时刻做到不忘人民军队的宗旨,不忘井冈山的优良传统,熟知党和人民军队的奋斗历程,了解党的丰功伟绩、感悟党的英明伟大。
用好“红色精神氧吧”——
红军成功“圈粉”
中队90后战士卢得运,入伍前有过打工经历,喜欢玩网游、追热剧,刚到中队不久就打起了当两年兵就回家找工作的“小算盘”:站岗有多少价值,执勤有多大出息?
来到井冈山中队,井冈山上的红色传统如同“红色精神氧吧”,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着卢得运。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当卢得运站在开国元勋、烈士照片墙和烈士英名录前,听到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里,有4.8万多革命英雄壮烈牺牲,有名有姓的只有15744名,许多先烈的照片只能用松枝和党徽代替,有3万多名烈士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时,他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卢得运说:“当年的红军才是真正的明星!”后来,他不仅成了红军的铁杆“粉丝”,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类似卢得运这样成长经历的战士还有很多。这些年,中队始终用井冈山精神铸牢官兵思想根基,把优良传统变成红色基因种在官兵灵魂深处、血脉之中,成为官兵不懈追求奋斗的精神动力。
记者走进中队营区,只见醒目位置悬挂红军英模画像,在橱窗内设置革命旧址专栏,在图书阅览室设立红色书籍专柜,饭前讲一个红军故事、唱一首红军歌曲、背一句红军格言雷打不动,使官兵处处感受红色熏陶,时时接受红色洗礼,让红色传统像吃饭呼吸一样,融入到官兵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在巍巍井冈,官兵每一次上哨,每一堂教育,都是一次与革命军史的“亲密接触”和“灵魂对话”。中队官兵说,站在黄洋界哨口驻目远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闻到硝烟弥漫的味道,听见红军将士奋勇杀敌的呐喊和隆隆炮声。
听着官兵发自肺腑的感悟,记者感到:井冈山已经在战士内心深处安家,井冈山精神已经在战士灵魂深处生根发芽,井冈山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已经成为官兵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氧”。
践行是最好的传承——
新时代“扩红”仍然在路上
中队官兵在参观黄洋界保卫战旧址时,邀请老红军曾志的孙子石金龙给大家讲述奶奶当年的战斗故事——
“1928年8月中旬,国民党军共4个团,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得悉情况后,毛委员指示要坚守井冈山。我奶奶当时是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妇女组组长,主要任务是协同赤卫队和当地百姓利用山险设置竹钉、构筑工事,进行作战准备。”
“8月30日,敌人开始进攻。因为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敌人兵力难以展开,只能一个一个往上爬,待他们进入有效射程时,红军的各种火器一齐开火,礌石滚木倾泻而下,敌人伤亡惨重,退了下去。最终,红军以劣势兵力击溃敌人4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打铁靠硬,打仗靠气。中队坚持用黄洋界保卫战、新城奇袭、三打永新等革命战斗故事激励塑造官兵血性虎气。近年来,中队在各类军事比武考核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有8名官兵被武警部队、总队表彰为“标兵教练员”和“优秀教练员”,圆满完成围捕逃犯、抗冰救灾、森林扑火等重大任务200余次,连续58年实现执勤安全无事故,被驻地群众称为“平安井冈守护神”。
践行是最好的传承。在红色传统哺育下成长的新一代官兵,正用他们的行动在“扩红”:传播当年红军前辈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爱民情怀,让这支队伍在人民心里永远“红”下去。
当年,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如今,守卫在这里的这支部队以一片“灯下红”,向革命前辈们报告:
行程万里,初心闪耀!(何志平 张海华 周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