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博士“突围”:旁观陆军某部3名高学历干部的成长经历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06 16:06 点击量:325 大
中
小
西南交通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博士何庆勇(右二)创造了所在部队92式手枪分解结合17秒的训练纪录。李云峰摄
军械工程学院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博士庞宗山正在准备参加5公里越野考核。王雨婷摄
军事经济学院军事后勤学博士苗韶光(左一)已经成为政治工作领域的一把好手。钟德强摄
山沟沟里飞来了金凤凰。
6月21日上午,第77集团军某旅礼堂座无虚席。听说一位医学女博士要来讲解如何防治夏季训练伤,身为病号的下士陈伟伟颇为期待。不料,女博士一“出镜”,他却愣了神儿。
“那不是黄军医吗?”就在昨天,陈伟伟还捂着肚子去卫生连看病,值班医生正是此刻台上授课的黄河飞,瞧她平易近人、嘘寒问暖的样子,没想到居然是一个博士。
惊讶的其实不止陈伟伟一个。黄河飞到卫生连任职后,和医护人员经常到基层巡诊。训练场、宿舍楼、机关办公室,都留下了一个短发女军医的身影。
一个医学博士怎么会选择基层?其实,去年12月,从第三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博士毕业时,黄河飞并非没有别的选择——
“当时导师建议我留校。”对此,黄河飞心动过。不过很快,她下定决心,到基层去“深造”。走进山沟里,不少人为她惋惜。黄河飞不这么想:卫生连岗位虽小,但是关系数千名官兵的健康,是小事吗?
博士当基层军医,黄河飞自然底气十足,而且接地气更令她如鱼得水。授课时,很多官兵感同身受,给出了由衷热烈的掌声。走出会场,黄河飞坦言,今天这一课,不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望闻问切一番,光凭过去在学校里学的理论是讲不出来的。而训练伤也已经成为这个女博士目前最关注的研究课题。
“有底气,不接地气,容易好高骛远;有底气,接地气,才能建功基层。”采访基层高学历干部的发展情况,不少带兵人和当事人谈到“底气”和“地气”的辩证法。如何悟透用好这一辩证法,让博士、硕士在基层发光发热,尽展才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1. 睡在地铺上的博士被真正“高看一眼”
车辆、装备、物资移交,何庆勇几乎跑遍每个库室,依照清单逐一验明签字。老部队在改革中撤编了,作为单位临时管理小组负责人,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让他欣慰的是,虽然当前一些战友思想处于波动中,大家却都对他信任有加……
“走,打球去。”忙活完一天的工作,何庆勇换上体能训练服,招呼大家一起打篮球。在大家眼里,这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官”早已和他们打成一片。
但是,这样融洽关系的形成也是经过波折的。2009年6月,当何庆勇拖着行李箱回到旅里时,官兵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他是该旅史上的首个博士,所有人都对他“高看一眼”。
面对“高看一眼”,何庆勇有底气。他师从权威专家,先后在国际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7篇被SCI、EI收录,拥有2项发明专利,在国内电气工程领域小有名气。
然而,“博士热”没过多久就遇冷了。何庆勇常常感到,官兵们不爱跟他交流了。后来有人提醒:“你身上学生味重了,兵味淡了。”
打仗是要和战士在一起摸爬滚打的,而不是呆在实验室里“一尘不染”。何庆勇搬出旅里给他分配的单间,住进班排。参加跨区机动演习,他与官兵们一起卸物资、搭帐篷、挖掩体,手上磨出了血泡。渐渐地,官兵们喜欢上了这位与他们一起睡地铺的博士。
接了地气的何庆勇,开始发出更强的“光和热”。2011年5月,何庆勇受命代理某新型导弹营营长。他带领全营骨干大胆创新,整理出该型装备的训练与考核细则。当年参加上级组织的新装备系统比武大会,何庆勇带领全营勇夺第一名。
这时的何庆勇被真正“高看一眼”,他被调离导弹营,到战炮营担任营长。旅领导的一句话道出缘由:“你是个好酵母,下一步,这个战炮营也将列装新装备,让你去,就是让你去提前培养人才。”
被“高看一眼”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何庆勇带领全营官兵研究老装备融入新体系的战法训法。当年实弹打靶,连续2次命中拖靶,被评为“实弹射击优胜营”“军事训练一级营”。
2. “抢救”他的是实绩不是博士学位
“老庞,马上高升了,赶紧把脸上的油渍擦擦!”
老庞名为庞宗山,博士。去年夏天,当提拔为副团职干部的命令即将宣布时,他还在弹药库忙着测试导弹性能。这是一次“抢救性”提拔,但是老庞很淡然。
老庞的确有点“老”:32岁任副连职站长,博士毕业定岗为技术10级工程师后,快38岁了才被“抢救性”提拔为副团职干部。
曾经,老庞也想用学位“抢救”一下自己——
当兵到高原,为了能在部队多干几年,庞宗山在雪域营区“三更灯火五更鸡”,常常翻书冻僵手指,最终以超出录取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军械工程学院大专班。
在学院,庞宗山每天晚上都躲在学员队的储藏室学习到深夜,学科平均成绩达到90分以上,顺利考入全军首届无人机工程本科专业。
“学位越高,在部队的价值越大。”抱着这一简单想法,庞宗山先后参与无人机模拟训练系统建设、装备维修远程支援中心建设等多个课题研究,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博士老庞突围了吗?毕业到基层任职,报到当天,庞宗山放下行李就找到旅领导要求参加实兵演习。然而,与他的雄心壮志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由于没有实战经验,演习中他看着士官们忙上忙下,自己只能站在旁边当“板凳球员”。
究竟什么能“抢救”自己?老庞开始了新的“突围”——
任技术室主任,为了解决新老装备“四代同堂”互联互通难题,他夜以继日研究新装备的原理、构造、性能,实现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等多要素融合。
任营长,创造某型导弹在高原双发同时命中目标的纪录,捧回了“全军防空兵火力系列演习总评第一名”的奖牌。
因为年龄大,老庞每进一步都面临“抢救性”提拔。因为这么多沉甸甸的成绩,他每一次都被成功“抢救”。
其实他想“抢救”的不是自己的官运。熟悉老庞的战友告诉记者,老庞不管调到哪,行李箱里总带着一摞笔记本。每干一个岗位,他都把工作的得失记下来。
“脖子以下”改革展开,由于年龄限制,庞宗山很快面临“一刀切”,又处在了“抢救”的关头。此时,上级再度传来好消息,老庞被组织挑选参加中培,等待他的,将会是全新的使命。
3. “博士光环”掩盖不住专业不对口的艰辛
一名将军到新排长集训队调研授课情况。4名新排长异口同声说:“苗博士的课讲得最好。”
苗博士,是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苗韶光的外号。博士毕业来到基层部队,他就被人取了这个外号。久而久之,领导叫他“苗博士”,战士们私下也叫他“苗博士”。
博士光环,无疑是苗韶光在官兵心中的一个符号。在大家看来,博士是万能的。干得好,因为他是博士;干得不好,博士不如战士。
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学的是军事后勤学,也打算毕业后到后勤保障系统大展拳脚,苗韶光却偏偏被任命为团政治处副主任。
苗韶光上任后写的第一篇调查材料,就被领导“枪毙”了。
顶着博士光环,苗韶光有苦难言。从写材料学起,是苗韶光“突围”的第一步。10个月后,他被调整任营政治教导员。没当过指导员、没有基层经历的他,所到之处都遇到质疑的目光。
走马上任,苗韶光每天转连队不下10次,这让许多官兵避而远之。一名老士官委婉说道:“教导员,你比我们指导员转得还勤。”这句话,让他察觉到工作方法可能有问题。知难而上,他从制度规定学起,从上好课、开好会干起,从模范带头、以身作则做起……
学后勤的跨界搞政工,究竟如何?2007年7月,苗韶光备战原成都军区“四会”优秀政治教员比武。他请营里官兵当评委,反复听取大家意见,最终斩获三等奖。
“对我来说,博士的好处之一,是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苗韶光不会就学,不懂就问。2014年,原成都军区组织网络政治工作比武竞赛,已是团政治处主任的苗韶光带领5名政工干部,勇夺军区网络政治工作比武团体第一名,个人获得撰写理论文章项目第一名。
比捧回冠军奖杯更让苗韶光欣慰的是,官兵们不再单纯把他当博士看待,而是真正喜欢听他的课。
“如果当时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自暴自弃,我可能已经转业了。”4月底,被任命为新组建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的苗韶光如是说。改革关头,他又想起了10多年前走出院校时的心境。回首往事,他庆幸自己能够甩掉博士头衔的包袱,也更加笃定了立足岗位成才的决心。(彭小明 李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