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世界需要真实的、多元的中国题材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7 16:38 点击量:286 大
中
小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7日(星期二)14时30分举行“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会,5位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冯骥才、苏士澍、成龙、海霞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会,5位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冯骥才、苏士澍、成龙、海霞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翟子赫 摄
中国网记者:我想请问刘长乐委员。您认为世界更喜欢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华语媒体在传播“中国故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您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中有什么心得和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谢谢。
刘长乐:讲好中国故事,说老实话,是件很难的事。最近有几个数据大家都知道,美国最近有一个数据统计,在60岁人群中对中国有好感的人增加到了50%,但是,越南同样有一个数字,对中国有好感的只占17%。这个数字是不是比较夸张,我们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中国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变化,确实海外认知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比如前天有一个媒体报道,台湾友人和青年人座谈的时候,发现台湾的青年人居然不知道在北京旁边有一个发展那么迅速的天津,这让人吃惊,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变化确实太快了、太大了。
究竟世界上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我也想试着用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一下。一个小故事就是关于《茉莉花》。《茉莉花》这个民间小调,当年传入西方的时候,是由乾隆时代的英国公使秘书巴罗用五线谱的方式,英文记录了乐谱,把它传到了西方。在乾隆33年,也就是1768年,距离现在250年,那时候卢梭在《音乐词典》中收录了这首歌。到1924年的时候,意大利最有名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了《图兰朵》非常著名的歌剧,歌剧的主要音乐素材就来自于《茉莉花》,现在已经脍炙人口,非常熟悉。《茉莉花》这个曲调加入歌剧以后,1926年在意大利演出了,一时间一鸣惊人,造成了非常强烈的“中国震撼”,这首曲子直到现在大家都难以忘怀,也成为了有人说是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的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了民族的东西是中国自己的特色,说明了美好的东西是全世界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第二关于《草房子》的故事。《草房子》是曹文轩老师写的一个儿童文学作品,2016年4月4号,曹文轩老师获得了安徒生国际文学大奖,这是儿童文学领域的奥斯卡奖,也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曹文轩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曹文轩老师讲了一个叫桑桑的孩子经历苦难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出了曹文轩老师作品里有非常多的悲悯情怀,这个悲悯情怀讲的是从苦难中奋发图强。这说明世界上需要什么样的题材呢,就是真实的中国题材,多元的中国题材,这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近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伊朗作品《推销员》,这个作品是法哈蒂先生导演的第二部在奥斯卡得奖的大作,第一部是2012年的《一次别离》。他的作品非常反映人性,反映生活,这个故事虽然很曲折,很跌宕起伏,但是他确实是以人性、以人类的共同情感作为题材,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伊朗这个故事给中国的文化推广做了一个范例,世界需要什么样的题材。
媒体人还问到我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怎样发挥媒体的作用。我想,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在13世纪他来到北京,到元大都。那时候北京是一个国泰民安的、祥和的、富裕的北京,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西方对中国形成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在启蒙运动时代,像法国的孟德斯鸠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眼里的中国就是另外一个中国了。我们和英国节目制作公司合拍了一个《寻踪马可波罗》,这个片子在英国、意大利播出以后,当时请了一个意大利小伙子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寻找马可波罗的足迹,看看马可波罗走过的地方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这个片子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有2.75亿的受众观看了这个节目,网上有900多万点击率,给中国形象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