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4:56:0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用明星效应制造资本市场泡沫当止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06 17:06    点击量:273    

  近日,资本市场波澜再起,演员赵薇控股的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布拟以现金30.6亿元收购上市公司万家文化29.135%的股权,从而成为其控股股东。经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后,得知赵薇自有资金只有6000万元,此次收购资金杠杆率高达50倍。整个收购过程中的收购目的、资金来源、收购后的计划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引发业界热议。

  近年来,文化领域的投资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资本运作成为热点。一方面,这种方式与金融资源结合,有效促进行业优质资源整合,有益于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迈向更高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一些业内外资本以套利为目标的非理性追逐,带来了估值风险和产业泡沫。随着相关监管部门的介入,那些肆无忌惮的资本运作必将有所收敛,文化产业界和投资界都应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让文化行业的产融结合更规范、健康。

  挤掉泡沫看真相

  此次上交所提出问询,并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关注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2016年7月,中国证监会就曾“叫停”暴风集团收购稻草熊影业。据悉,稻草熊影业由吴奇隆创立,演员刘诗诗在2015年12月以200万元受让12%股权,成为稻草熊的第二大股东。如果暴风集团实现收购稻草熊影业60%股权的计划,那么刘诗诗的200万元短短半年就暴涨为2亿多元。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影视、广告等行业企业为布局未来,抢占资源、扩大规模、业务补足,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企业发展。“正常的并购和资产重组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现在资本市场上,各种绕开现有监管制度的重组方案层出不穷。”北京智悦东方信息咨询公司经理罗骥指出,一些文化“空壳公司”野蛮生长,不是着眼于文化企业的发展,而是与机构“合谋”怎样通过资本市场快速变现获利。常见方法是:首先让明星入股非上市公司的资产,然后将其以更高估值水平装入上市公司,同时再借助明星进行题材炒作,拉高股价,最后,再解禁减持套现走人。

  如此低成本的高收益,让不少明星尝到甜头,资本运作比演电影还挣钱,明星纷纷变身成“金融高手”。

  “文化资本是用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是炒的。”这种放大和滥用明星价值、过度炒作明星题材的状况,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罗骥认为,监管部门不仅应重点监管高杠杆收购和高估值资产注入时的合法合规性,还应该从并购重组后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合理性角度给予关注,给文化企业一剂“清醒剂”:资本运作不能浑水摸鱼,更不允许暗箱操作;而要接受公众的监督,规范运营,要经得起监管部门的质疑和问询。

  投资不能“娱乐化”

  龙薇文化50倍的杠杆率,是用赵薇的名声和信用去撬动杠杆,其实有高风险。有投资界人士提醒,赵薇夫妇持有的逾60亿元资产虽然可为其收购提供信用背书,但从法理上并不能构成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担保。

  中国证监会“叫停”暴风集团收购稻草熊影业,理由就是“标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中国政法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张宏伟认为,文化投资是专业行为,不能“娱乐化”。文化企业具有特殊性,是生产文化内容的,也是需要坚守的行业,任何急功近利行为只能引起行业基因的变异。投资者应该看到文化企业的这种特性,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由于过度追捧导致的业绩对赌未完成、文化资产价格与价值不符等问题。

  事实上,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影视上市公司估值并不高,原因是影片的拍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院线票房收入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实现稳定、持续的业绩高增长较困难。在此情况下,非理性资本的介入,不仅容易导致估值偏离正常范围,使整个资本市场陷入高风险,同时也吹大了文化产业的泡沫,使其严重偏离正常发展的道路。

  金融资本应服务产业发展

  “资本追逐明星,投资娱乐化,是现在社会娱乐化和浮躁化的缩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投资是市场上的定价和价值发现,资金不去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而去炒作明星,资本市场变“名利场”,明星估值过高,必将产生资产泡沫,最终伤及产业发展。

  美国谷歌公司花7亿英镑收购三个科学家成立的Deep Mind公司,是看重科技创新。而当下文化产业投资领域,一些资本则在追捧明星,对文化领域的投资也主要集中于发展快、变现能力强的互联网、影视及广告领域,投资文化内容的较少,这样的对比让人担忧。资本市场文化概念热潮中裹挟着各种投机目的,只会让文化行业的众多从业者变成资本运作的“逐利高手”,无暇精品的打磨,最终让行业的浮躁情绪更加膨胀。

  如何让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文化产业?魏鹏举建议,严管重罚和培育引导“两手并举”: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拟以定增、收购、投资等形式介入文化领域的资本方的问询与监管,如对标的估值是否合理,资本方是否对文化对象有专业分析、运营能力,以及未来预期的风险如何控制等,并对定增、收购、投资的后续效果进行持续监管;另一方面,要引导资本关注科技创新和精品内容,让金融真正流入文化企业实体,帮助有价值的文化公司成长,让需要怀揣梦想的公司脚踏实地去开发好的产品,制作好的内容,以创意创新为牵引,以资本为后盾,将产业一步步做大。(记者 张玉玲)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