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04:35

推进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动力的几点反思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 刘彦良    发布时间:2016-09-20 17:04    点击量:369    

  推进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动力的几点反思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山区乡镇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困惑,稳定压力大,农民增收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笔者对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对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动力提出几点反思。

  一、制约山区县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土地流转难,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举步维艰。土地流转是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减少农民负担、使农民逐步变成市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途径。比如,当地政府积极引进一些很有实力的业主,打算在当地连片开发发展经济作物或中药材,大多数群众都愿意将土地出租,每年按时领取一定租金,还可以就地打工,年收入要比自己种庄稼高出5倍以上,但有少数人死活不愿意将自己土地租出来,哪怕是已经撂荒的土地,不管镇、村干部怎样做思想工作,他们也不愿意,镇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种事情。所以,如何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怎样有效地教育、引导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2、资金缺乏,无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山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长期以来,大多数贫困山区都是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正常的运转。由于我国实行二元经济结构,牺牲了广大的农村换来了城市经济的一片繁荣,使广大的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极大制约了山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基层干部进取精神不足,广大群众思想守旧。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一些干部更新观念不够,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广大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观念转变慢,还存在着好逸恶劳、等靠要等不良现象。大量有文化、有思想、有知识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子女,几乎没有人把种庄稼当作“主业”来抓,“土地”好已不是农民谋生的唯一手段,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二、山区乡镇经济贫困的原因分析

  1、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制约了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的重工轻农政策取向,严格的城乡分割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八大以来,随着工业在县城的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入打工族,使广大山区经济发展迅速转向城市,实行了过分向城市、向工业倾斜,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使山区发展进入低谷,使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经济产业得不到保护与扶植。

  2、对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认识不足,与发达地区一概而论。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增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掩盖了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严峻现实。一是以总量上的较快发展掩盖了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状况,运行速度十分缓慢。二是以财政收入的年均快速增长掩盖了山区经济财政的日渐困难。三是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掩盖了中西部山区经济乡镇企业的全面衰退。在沿海发达地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已成为镇域经济主体,也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路子,但在广大中西部山区,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在经历短缺市场发展机遇后,因政策和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难以落地生根,难以产生效益。

  3、城市化推进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误导。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和乡镇,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镇域经济的发展,这是事实。但是,相当一部分不具备非农产业发展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的贫困山区忙于设施城市化、工业化,引进企业投资,三五年不见效益,造成了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大跃进。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三、推进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动力的对策

  1、强化统筹协调,增强山区自我发展的能力。首先,要创新财政支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途径和手段,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重点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要逐步减少专项类转移支付,以便壮大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其次,要提高工资待遇,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只有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加上逗硬的考核奖惩制度,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第三,改变群众的发展观念,通过引进项目资金、引进企业投资和组织外出考察借鉴等方式,增强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从而推进广大山区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2、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虽然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但仍难以改变农民的身份,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原来城乡行政主导的二元结构还远没有打破之前,城乡居民又必须面对同一个大市场,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和安排各自的生活,即形成新的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这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城乡割裂,也阻碍了城市人才到山区农村创业。

  3、深化山区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4、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适度加快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在为山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做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为山区协调发展创造新的途径。

  5、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调整山区产业结构。中央1号文件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小城镇发展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变市民最有效的途径。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节水农业,进一步深化农业基础投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因素,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复种指数。依托城镇、县城、邻乡和境外市场,加大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培植蔬菜、养殖、油茶、烤烟等高原经济作物,实行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推进贫困山区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 刘彦良)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