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1:56:3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编审陈理谈《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文章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7 08:13    点击量:683    

编者按:今年8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编辑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本摘编分为8个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242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邀请到了参与该书编辑工作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编审陈理做客人民网视频演播室,与网友在线交流。

精准脱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主持人:《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不久前正式编辑出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首先请陈老师介绍一下这本著作编辑出版的相关情况。

陈理: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编辑出版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应该说是非常重要,又很有特点的著作。出版发行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想,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有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论述非常重要,对推动扶贫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进行一系列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以空前的力度,推动扶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决定性进展。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2012年底到2017年底,我们的贫困人口从9800多万减少到3000多万,减少了68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减少7.1个百分点。这方面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确实是前所未有。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第二个原因,是扶贫工作非常重要。我们知道,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假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难以完成。全党全社会对脱贫攻坚这件事情都非常关心、非常重视,也非常支持。

第三个原因,是这本论述摘编出版的时间节点也非常重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其中精准脱贫是三大攻坚战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攻坚战。可以说,全面小康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脱贫攻坚这个攻坚战能不能打赢。对今天来说,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这本著作,全面系统地收录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扶贫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系统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的一些宝贵经验。认真学习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深刻,分量也很厚重。刚才主持人说了这本摘编收录了总书记242段论述,大概有9万字的篇幅。它的时间跨度也比较长。最早一条是2012年11月15日,也就是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后跟中外记者见面时候的讲话内容,大家都非常熟悉,这就是“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一个宣示,也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基调。最后一条是今年6月11日召开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传达的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这个时间内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扶贫方面的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要举措,都收录到这本论述摘编。有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从全书的框架来说,这本摘编有8个专题,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我们也可以分成三个大的板块。其中第一个专题是“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这是第一个板块。这个板块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就是要回答我们今天全党全社会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气力来进行脱贫攻坚,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从第二个专题到第七个专题,是第二个板块,是“六个坚持”,分别论述“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这“六个坚持”,是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在扶贫开发方面形成的宝贵经验。这个板块是这本论述摘编的主体部分,思想性、指导性都非常强,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好好领会。

第八个专题,也就是最后一个专题,是论述摘编最后一个板块。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是从携手消除贫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从国际视野、全球视角来看待今天中国脱贫攻坚的问题。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既是国际减贫事业积极的倡导者,也是有力的推动者。一方面,中国解决了7亿多人的贫困问题,相当于世界减贫总数的70%,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本身就是对国际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从这个专题和这个视角,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中国扶贫开发的世界意义,为国际减贫事业提出的中国主张,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推动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刚才从几个方面对全书编辑出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结构框架,给各个网友作了一个简要介绍。可以看得出来,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一个有内在紧密联系的科学体系。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这本著作的时候,既需要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条目一个条目地认真研读,同时还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论述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实践要求,更好地用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五方面理解把握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主持人:刚才介绍中提到,脱贫攻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结合论述摘编,进一步谈谈应该如何理解把握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陈理:刚才说了,到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上,将第一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现象。这不仅对中华民族,而且对人类发展来说,都是一件意义特别重大的事情,足以彪炳史册,功德无量。

怎么来理解这方面的重大意义,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第一个方面,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为什么搞社会主义呢?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大家也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的群众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是,我们同时也得坦率地承认,现在还存在不少低收入的群众。而且真正需要帮助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众。总书记说得很明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第二个方面,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庄严的承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从现在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这方面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不会有大的问题。大的问题在哪呢?还是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时候,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庄严承诺。一诺千金,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到时候是一定要完成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国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前面刚才说了,我们到2017年年底贫困人口还有3000多万。要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年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多万,这个任务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成本也越高,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为什么会成为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

一是从结构上看,现有的贫困大部分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和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要解决这些贫困问题确实难度比较大。

二是从群体分布看,大部分是残疾人,是孤寡的老人,是长期生病的病人。这些人可以说属于“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还有一部分是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缺乏职业技能这样一些贫困人口。要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也很大。

三是从脱贫目标看,要解决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但是要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的难度比较大。

但不管怎么说,这块硬骨头再难再硬,这个仗再难再硬,我们一定都要打赢,这个难关一定要攻克,2020年目标一定要实现。

第四个方面,脱贫攻坚事关党的执政安危和人心向背。我们经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从政治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过程中,为什么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岿然不动,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老百姓拥护支持我们,拥护支持社会主义制度。总书记说,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确实里面隐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第五个方面,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确实有了很大发展,现在我们稳居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蛋糕是越做越大。但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无论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制度设计来看,我们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要避免或者说绝对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这样的现象。

从以上五个方面,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脱贫攻坚今天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们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首先就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总书记关于扶贫论述上来,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这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的时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论述的时候,第一位要解决的问题。

“六个坚持”扶贫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排首位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六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是排在第一位的。请您谈一谈,为什么在脱贫攻坚中要突出强调这个问题?

陈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我们使7亿多人成功地摆脱了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把它概括为“六个坚持”。在“六个坚持”当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要说这本著作亮点有哪些?我个人的体会,第一个大的亮点恐怕就体现在这上头。

大家知道,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同过去相比,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要说十八大以来发生深刻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这上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八大以来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历史性成就,为什么会发生那么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具体到扶贫来说,加强党的领导,同样也是重中之重。这是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历史性进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它的深刻道理就在这里。

在脱贫攻坚中,怎样才能坚持党的领导,怎样才能强化组织保证呢?从《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我梳理一下,最主要是抓住三方面。

一是,必须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总书记在这方面确实给全党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知道,总书记十八大以后,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就到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十八大以后,14个集中连片的地方,总书记都一一走到了。总书记说得很明确,他到这些地方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他又说,他在县、市、省、中央工作的40多年时间里,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花的精力最多。对这个问题,他一直挂在心上。包括前不久他到广东考察的时候,专门去看了贫困地区,他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就很受触动,我想总书记这么忙,还花那么多的精力,心里始终牵挂着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确实给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怎样抓扶贫,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是,要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

三是,抓好基层的党组织建设。总书记早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情况的时候就说得非常明确,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考察期间,总书记专门同顾家台村的群众和村委会、村党支部进行座谈,对怎么加强扶贫工作、怎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这40多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这六年,我们扶贫开发能取得那么重要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抓好党建促扶贫。这条经验要很好地发扬光大。在扶贫当中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发挥好了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大的推动作用。

脱贫攻坚,突出强调“精准”二字

主持人:我们知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下面,想请您结合《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谈一谈扶贫、脱贫为什么要突出强调“精准”这两个字?

陈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略,是十八大以来总结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很重要的体现。假如要问,对十八大以来,对扶贫开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想很多网友可能会想到“精准”这两个字。这确实反映了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突出特点,是很有时代特点的一个概念和内涵。我想,它同样也是《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很突出的亮点,很重要的内容。

怎么理解“精准”?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把握。

第一,脱贫攻坚,“精准”非常重要。用总书记的话来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强调“精准”呢?我个人体会,过去我们搞扶贫开发的时候,可能一般性的要求、普遍性的要求居多,搞大水漫灌式的、搞大而化之式的扶贫多一些。总书记说,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用手榴弹炸跳蚤不行。要拿出“绣花”的功夫。大家看,总书记这里用的概念和词语都非常精准。用手榴弹来炸跳蚤,确实起不到效果。南方人特别是江浙同志知道,“绣花”是很精细的一个技术活。

第二,“精准”两个字的内涵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个人体会,所谓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精准”两个字的关键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要扶到点上,也要扶到根上。总而言之,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增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

具体来说,“精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扶持的对象要精准;二是项目安排要精准;三是资金使用要精准;四是措施到户要精准;五是因村派人、实际上是派第一书记,要精准;六是脱贫成效要精准。我们说的“精准”,主要包括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精准”既然这么重要,那怎么才能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呢?我想主要是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位要解决好的问题,是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前提。要通过现在各地普遍在做的建档立卡的工作,把真正贫困的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的原因、程度都弄清楚。这样就为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扎实基础。

为什么今天那么强调要解决好对象识别的精准问题?我想,这也是总结了我们过去在扶贫开发的经验提出来的。

我们过去贫困人口的数量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在抽样调查基础上推算出来的。它的实际结果是,我们国家哪个省哪个县有多少贫困人口,大数我们是知道的。但是要说我们国家也好,省也好,县也好,包括村,到底谁是贫困人口,其贫困原因是什么,贫困的程度怎么样,这个就说不太清楚。为什么过去的做法,是大而化之,为什么是大水漫灌,为什么实际效果不是那么理想?恐怕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扶贫的对象没有精准识别出来,采取的一些措施只能是一般化多一些、普遍性多一些,但是具体针对贫困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办法,这方面显得就不够。总书记强调精准识别这个问题很重要,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跟扣扣子一样,第一个扣子一定要扣好。假如扣不好,没有弄准贫困对象是谁,后面那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就谈不上。病有病根,穷有穷根,我们一定要把病根、穷根先找出来,才能把药方开对,这个病才能治得好,穷根才能拔得掉,其深刻道理恐怕就在这里头。

二是,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前面实际上也提到了,我们要推进脱贫攻坚,关键还是要责任落实到人。所以,在谁来扶的问题上,要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这样的管理体制,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责任到位。

三是,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采取不同的办法,这样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地区、这个困难群体的具体困难。

具体来说,就是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哪“五个一批”呢?这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大家看,这“五个一批”非常有针对性。比如,有的地方自然条件确实非常差,要搞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电、修路,难度非常大,要投入非常多,但是效果不一定好。像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最后怎么解决呢?就要通过易地搬迁,把这个地方的困难群众搬迁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方,通过这个办法来解决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的脱贫问题。还有,贫困人口当中,有一部分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这个数量大概有2000来万,我们最后还是要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四是,要解决好“怎么退”的问题。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从实际情况来看,坦率地说,贫困县不好听,但是因为它有政策的扶持,实际上是有实惠或者有含金量的。所以,有些地方按照标准,可能已经脱贫了,但是不愿意摘这个帽子。这当中,应该说也有一定的客观实际情况。可能刚刚脱贫,基础还不那么稳固,还是希望政策能继续保留一段时间。在实际当中,对于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县可以摘帽,但同时以往的相应政策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扶上马,还可以再送一程,继续巩固它的脱贫成果。

对贫困户来说也是这样,也要进行一个动态的管理。你可能达到脱贫标准了,你从那里面退出来,给予销号,但是有些原来没有进去的或者退出来之后遇有特殊情况,比如又生病了,又返贫了,也可以重新录入进去,进行帮扶。我想,解决好“怎么退”的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更有针对性,也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

根本解决脱贫,需用好外力、激发内力

主持人:对于扶贫开发工作,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关系,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呢?

陈理:用好外力、激发内力,确实是一对很重要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不管是贫困地区还是困难群众,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基础差一些。要靠它自身来脱贫,确实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社会主义有制度优势,我们给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些扶持帮助,让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是,假如只有外力,没有内生动力,可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关键是,在用好外力的同时,还需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这样把外力和内力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我想,这里面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怎么用好外力。《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当中也说得非常明确,其中第四个专题就是论述“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问题,是用好外力很重要的方面。中央财政也好,省级财政也好,这是我们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证的主体。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这无疑会影响财政增收。但是,扶贫资金方面,不仅不能因为这个情况而减少,还应该明显增加投入。从《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当中也看得非常清楚,书中披露了一个数字,在第92页,有这方面四年的统计数字,从2012年底到2016年年底,增加了多少呢?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1961亿元,年均增长19.22%,其中2016年最多,有667亿,增幅超过了43%。看得出来,中央在强化资金支持、加大投入方面,确实拿出了很大的力度。

另一方面,这本书第五个专题,是论述“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凝聚各方面力量来扶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扶贫开发,不仅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己的事情,而且是我们全党、全社会一个共同的责任。我们经常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的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这样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氛围和格局。这当中,有三方面的力量要注意发挥好。

一是,要充分发挥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力量。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实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措施。今天来说,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要从过去“输血”这种模式更多地向“造血”这种模式转换。东部地区有资金上的优势,也有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从中西部地区来说,也有它的优势,比如资源比较丰富,市场也很广阔,等等。要把双方面优势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让双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有助于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发挥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很多机关、单位都有定点扶贫的任务,这是很重要的政治任务,各单位都是要从政治的高度来担负起这样的政治责任。

三是,要发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比如说怎样创新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用好这方面的力量。再比如,不久前,总书记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一方面重申我们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不会变,另一方面对民营企业踊跃投身扶贫攻坚给予充分肯定。回信里披露了一个重要的数字,到去年年底,全国有4.62万家民营企业帮扶了5.12万个村子。这是我们社会力量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刚才说的我们怎样用好外力,从资金上、从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方面,从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方面,从全社会方面,来提供帮扶的问题。

从激发内生动力来说,今天更加重要。要特别注重发挥群众主体的作用,激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总书记到河北扶贫考察的时候说得非常明确,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强调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明天。怎么用好内力,怎么激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呢?我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把握。

一是,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回顾扶贫开发的实践,不管是改革开放以来,还是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成就的取得,是全党全社会包括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今天也要看到,有的地方对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方面还不够。出现了什么现象呢?有的地方,干部着急,群众不着急。干部在那里干,群众在那里看。有一句很形象的话,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种情况不利于脱贫攻坚的进行,也不利于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什么呢?我们经常也有这个话,叫救穷不救懒。不能把好的政策变成养懒人的政策。穷虽然会带来很大困难,但可怕的是靠穷吃穷,等着别人来救济,等着别人来施舍。假如没有脱贫的志向,给你再多的帮助,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也不能管长远。所以,《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这本书当中说得非常清楚,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要把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二是,要改进帮扶的方式方法。要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几头牛、几头羊这种做法,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要采取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比如,更多采取以工带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的实施,多劳多得。你参加多了,付出多了,你得到的回报就相应多一些。还是要引导困难群众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

三是,要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一些困难群众,要么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要么各种职业技能比较欠缺,影响到不管是种地、还是发展其他副业,也影响到去城里务工,找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找,也不一定能找到那么合适的工作。所以,我们还是要在培训方面下大功夫。因为我们经常这样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老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也是这个道理。提高文化程度,有了一技之长,不管是留在当地还是外出务工,能找到脱贫致富比较好的方式和途径。

四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抓好教育这个扶贫的根本大计。从培养下一代的角度,要让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起码是让他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能让我们困难群众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要通过教育尽力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现实情况来看,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着一定差距。从这方面来说,各级党委、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更好地让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特别是要向贫困地区做必要的倾斜,让我们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从长远来说,这是根本性的措施。

上面,从五个方面对《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里面的主要内容向各位网友作了一个简要介绍。虽然介绍的时间很短,但从五个方面的角度,从中可以体会到总书记扶贫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扶贫方面的论述非常深刻,这对于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现在离打赢攻坚战只有两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不仅时间紧,任务也非常重。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我们全党全社会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方面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老师今天的分享,再次感谢。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