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滚坚守乡村小学十七载:“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
发布时间:2018-09-08 16:13
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高丘镇,沿山路盘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就是黑虎庙小学。
这所学校被层层大山包围,黑虎庙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八里、下八里;羊肠道、悬崖多;还有一个尖顶山。从学校走到镇上,需要10个多小时。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教师张玉滚(见图,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坚守17年,从21岁的小伙变成38岁的大叔。他作为一名“80后”,看上去却略显沧桑。
“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刻在张玉滚心里的一句话,成为他坚守的力量。
坚守大山
“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张玉滚来说,却比十几年前好得太多:“2001年刚来学校时,只有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孩子。”
当年,张玉滚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前任校长吴龙奇的一句话:“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台,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作为吴校长曾经的学生、当年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深知:“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
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张玉滚鼻子酸了:“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也曾犹豫过。2009年,学校一下有3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没老师啊!张玉滚着急了。他思来想去,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张磊身上。
张磊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当时,我叔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教书。”一开始,张磊没有答应。但是,“小时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带着女友余超凤回老家看看。张磊和余超凤来到黑虎庙小学。“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余超凤心软了。小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留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的石佛寺镇学玉雕手艺,挣钱养家。
后来,张玉滚转为公办教师,并接任校长。因为师资缺乏,张玉滚再次动员张磊回来代几天课,却没成想,张磊一“代”就“代”到现在。
肩负重任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2014年,张玉滚接任校长后,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掏钱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1/3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在17年间教过500多名孩子,资助过300多名学生。有他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在张玉滚任教前,村里只有一名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名大学生。张玉滚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欣慰的是,近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以前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张玉滚说。
今年春天,镇平县教体局还专门给黑虎庙小学拨付配套资金50多万元。随手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新装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开,露出一块黑亮的液晶显示屏。“看,我们上课也用上一体机了!通过远程教学,我们的学生能和城里孩子一同上课!”张玉滚显得很兴奋。
“县里正在尽最大努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给深山区教师发放津贴,想方设法提高山区教师待遇。”镇平县委书记李显庆说。
舍家为校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给了学生,却对自己的家人充满愧疚。他最感亏欠的,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和软磨硬泡,张会云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然而,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四个手指被机器轧折,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但是,张会云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没休息几天,她就回到学校。只不过,炒菜、做饭,她从右手换成了左手。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该接孩子了,因为学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天黑才赶过去。昏黄的路灯下,看着孩子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鼻子一酸,眼泪滚落下来……
在家中,张玉滚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老三,却是母亲最疼爱的那个。知道儿子工作忙,学校事情多,母亲总是默默支持他。每次家里有事,母亲总是不让他操心。2017年秋天,母亲癌症晚期,在南阳住院。家里人都知道,独独瞒了他一个。他接到弟弟的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闭眼了……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每当谈起家人,张玉滚总是充满愧疚。
■记者手记
用坚持守住初心
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对张玉滚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刻在张玉滚心里的一句话,成为他坚守的力量。
八百里伏牛山,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千百年来,无论雨雪风霜,历经酷暑严寒,连翘始终坚守脚下土地,为人们奉献灿烂芳华和宝贵果实。张玉滚就像这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连翘,用青春奉献大山,用坚持守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