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巡礼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17 22:00 点击量:240 大
中
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学校美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政府统筹,抓住主要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性问题,制定了新政策、出台了新举措、探索了新路子、取得了新成效,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完善政策、健全体制,牢牢把握学校美育正确方向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把好方向定好目标。文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随后,教育部出台系列文件,聚焦学校美育发展瓶颈,着力破解学校美育重点难点问题。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对学校美育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评价。2017年10月,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破解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问题。2018年8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公布次日,教育部党组第一时间对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出安排。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文件既明确了政策制度要求,也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搭建了学校美育发展框架的“四梁八柱”。
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学校美育推进机制稳步强化
继国务院印发意见、教育部出台系列文件后,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印发了省级层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年—2018年,教育部分三批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标志着学校美育发展迈上了新征程。
遵循美育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各地加强美育课堂教学,实施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注重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作用,三个方面融合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重心下移,层层推进,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
各地还积极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工作,健全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机制。如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活动计划,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美育发展的高质量实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美育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支持创建艺术家校园工作室。上海市依托上海学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组建各类艺术联盟,鼓励文化系统选派优秀文艺工作者参与美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江苏、山东、重庆、四川等地开发利用社会美育资源,积极推动各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免费向大中小学生开放。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学生、学校、教育部门“多元立体”的美育评价机制也建立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确定了102个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层层落实、精准发力,学校美育资源保障持续向好
教育部启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引导高校强化服务社会意识,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等提供持续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每两年分别举办一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加强美育教师源头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美育教师队伍。支持和引导各地通过统筹整合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采取有力措施补充美育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福建省要求各地每年公开招聘新任教师划出15%以上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将乡村学校新任美育教师列入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实施范围,公开招募退休美育教师到乡村支教,引导城镇学校美育教师到乡村任教,支持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到乡村学校顶岗实习。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08年的43.4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1.7万人,10年来平均增速为5.1%。尤其是近5年来,美育学科教师每年平均增幅达8.7%。
补充教师的同时,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也得到了大幅改善。2016年5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以《标准》的形式指导各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美育教学条件装备水平,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育人为本、面向人人,学校美育教学效果显著
美育课程建设得到了扎实推进。北京、上海、甘肃等省(市)正在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山东省探索建立大中小学贯通的美育课程“超市”,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四川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为中小学校的兴趣课、普通高校的选修课、艺术专业院校的必修课。据统计,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2.1%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75.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4.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与此同时,美育受惠群体不断扩大。通过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项目,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184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开展农村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实践,为改善农村学校美育的薄弱状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艺术特长。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专设农村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丰富了美育教学改革实践,为农村学生搭建了参与审美实践的平台。调查显示,近年来,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审美素养明显提高。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硕
连续13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近10亿元,在高校举办各类艺术经典作品演出、艺术教育专题讲座万余场以及组织高校学生走进公共艺术场馆观看演出和展览千余场,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走进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知名美育品牌。
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按照学校开展活动、省级开展交流、全国现场展演的三阶段模式推进,在活动项目和内容的设计上不断创新丰富,强调集体性、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全国中小学生参与面达到85%,高校参与面达到9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项目已在全国中小学建设了1484所传承学校,在高校建设了55个传承基地,支持大中小学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开展传承,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形成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合力。
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节点,通过全媒体向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全国大中小学校体育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整体推进、特色发展,开创了学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生动局面。(本报记者 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