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1:42:59

北京:贴心“话聊”缓解市民焦虑情绪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30 08:44    点击量:447    

  全市陆续开通十余条心理援助热线

  贴心“话聊”缓解市民焦虑情绪

丰台区心理援助热线医生张爱华正在接听来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经两个多月,无论是逆行一线奋勇“战疫”的医务工作者,牢牢把守防疫底线的社区工作者,还是每一位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的市民,内心都积压了越来越多的焦虑情绪。随着我国“抗疫”形势的不断好转,在未来一段时间,为“战疫”工作者和普通群众提供心理帮助,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目前,全市已经陆续开通了十余条心理援助热线,所有接听人员均为专业人士,为市民免费提供心理支持、情绪疏导、危机干预,帮助大家稳定情绪,维护心理健康。与此同时,不少高校、街道和乡镇也纷纷通过电话咨询、线上讲座、微信群聊等方式,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朝阳区线上小组“多对一”服务

  帮助入境返京人员树立信心

  国外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长途飞行的舟车劳顿,以及网络上不友善的声音,让一些入境返京人员的心理正在经历一场特殊考验。入境返京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及时疏导化解。在朝阳区,就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通过电话和微信为入境返京人员提供心理帮扶服务,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

  朝阳区境外进京人员集中观察心理咨询服务,由朝阳区政法委、共青团朝阳区委共同发起,将朝阳区团委“阳光伙伴”公益联盟的青年志愿者纳入其中,由北京君心善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作为主要运营团队,为境外进京集中观察人员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疏导服务。对于境外返京人员,该热线还提供英语等多语种翻译服务。在志愿者上岗前,还有专家专门针对集中观察人员的心理状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和督导。

  整个服务过程涵盖总机接听、按需分流、咨询帮扶、跟踪回访、总结记录几个环节。服务中,该咨询热线采取“多对一”线上临时支持小组的模式。三人小组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记录交流内容,另外两人负责轮流与咨询者交谈。这一模式,既有助于咨询者更好地敞开心扉,同时也有助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建议。

  留学生小张从国外返回不久,眼下正在朝阳区某观察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在经历了几十个小时的转机换乘后,他出现了身体乏力、失眠等状况,这让他紧张不已,担心自己有可能被病毒感染。备受煎熬时,他向心理咨询志愿者打电话求助。

  志愿者祝赫负责为小张提供心理咨询。在此前的语音交流过程中,小张反复念叨自己可能防护不到位,随身的衣物、行李可能会沾染上病毒。这种紧张和焦虑,就算只是通过语音交流,祝赫也能明显感觉得到。

  “这种因疫情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在归国初期人员身上较为常见。想要破解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祝赫告诉记者,在语音交流中,他们使用了认知行为治疗法为小张进行心理疏导。首先,他引导小张仔细回顾了归国途中以及最近几天经历的细节,进一步引发小张的思考,然后,逐条破解小张的担忧,并树立起无需为病毒过多担心的新认知。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在实操过程中,需要步步引导,循循善诱,逐渐为小张树立信心。

  专家建议

  境外返京人员如何进行自我疏导?

  1、检查和回顾现实问题对自己的威胁有多大,并找到应对措施。在沿途做好防护的情况下从疫情高发国家返京,无需过分为自身担心。

  2、分散注意力。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听歌、看书、微信聊天以及玩游戏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3、年龄相对较小的留学生群体,心理承压能力相对较弱。在集中隔离观察期间,家人应更多地给予关心。为观察及疫情结束后制定玩耍和用餐计划,有助于疏导孩子心中的压力。

  4、若感觉自己无法进行疏导,建议及时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向专业人士求助。

  丰台区多平台齐发力

  帮助准妈妈克服焦虑情绪

  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各类人群的心理伤害,丰台区线上多平台齐发力,开展心理疏导工作。1月25日,丰台区心理援助热线正式开通,2月14日,服务时间由原来的7:00-22:00更改为24小时服务。截至3月26日,心理援助热线累计服务1103小时,服务287人次。

  为进一步扩大疫情下心理服务范围、增加心理服务模式,丰台区还利用“精神家园”App和“身边家医”微信公众号,在全国范围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相比普通人群,疫情期间,孕产妇的情绪更加敏感、焦虑,稍有紧张,负面情绪就容易被放大。疫情暴发初期,丰台区心理援助热线医生、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张爱华,就凭借心理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到孕产妇群体将有迫切的心理疏导需求。于是,她带领医院心理科和心理治疗师团队,组织了数十场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云”培训,开通了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心理援助热线,主要面向孕产妇进行热线和网络的心理援助与疏导,提供自我测试筛查工具和减压冥想练习。

  “激素分泌变化、自身身份转变、对首次怀孕的迷茫,这些因素本就容易使孕产妇的情绪产生波动和变化。”张爱华说,在疫情期间,无论面对怀孕、生子,还是看待疫情,孕产妇和家人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有一位孕8周的准妈妈曾打进热线告诉我,她之前得过肺炎,春节前,爱人还曾前往过武汉,所以疫情暴发后,她的担忧程度每天都呈几何倍数增长。她不仅不敢出门,甚至不敢乱摸任何东西,生怕给宝宝带来不良影响。”张爱华说,随着到医院做产检、建档的日子临近,这位妈妈的焦虑也愈发强烈。

  经过耐心交流,张爱华发现,这位准妈妈对于当下负面信息的关注程度远高于正面信息,存在信息过载和不对等的情况。“越是焦虑和紧张,这种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就会越明显。当事人的大脑会在无意中过滤掉看到的正面消息,从而出现一个忽略正面消息和愈发焦虑的循环。”针对这种情况,张爱华一边耐心听这位准妈妈倾诉,一边向对方进行疫情相关知识和数据的科普。在介绍了外出防护知识以及医院的应对措施后,这位准妈妈终于打消了顾虑,并下定决心按期去医院产检。

  专家建议

  孕产妇疫情期间如何舒缓紧张情绪?

  1、孕产妇在怀孕期间本就会存在情绪的变化,对于产生的焦虑情绪,无论自身还是家人都应学会理性接纳。

  2、平日里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除产检外应适当控制外出频率,在做好相关防护的前提下,无需因外出而过分担心。

  3、合理安排生活,如果有因负面消息产生焦虑的情况,建议只从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减少信息摄入量。同时,可以通过下载App学习育儿知识、研发新菜式等多种途径分散注意力,从而达到舒缓情绪的目的。

  海淀区组建心理援助服务队

  为社区工作者排忧减压

  两个多月来,众多社区工作者不分昼夜,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几乎每天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如今,大量人员返京,社区防疫工作仍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除了要做好入户排查、值勤、宣传等工作外,还常遇到有些居民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因为聚少离多,家人有时也会对我们心生不满和埋怨,心理压力很大。”一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同时,由于直接接触大量外来人员,对疫情感染的恐慌仍然存在,这些都让社区工作者心理负担较重。

  海淀区苏家坨镇的相关负责人蔡国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现象。有一天,一位社区工作者通过电话向他诉苦,说自己每晚做噩梦,已经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蔡国强意识到,对一线社区工作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于是,他迅速联系到了心理咨询师王颖和她的团队,双方一拍即合,苏家坨镇“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苏家坨“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已经接到近百个咨询电话。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镇里来电咨询的人也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队的心理老师从之前的3名增加到了5名。他们按时段轮流值守接听热线,不漏听一个电话,对每一个来电,他们都认真倾听解答。

  在接听热线电话的同时,志愿服务队还会把一些典型的、有普遍性的问题录制成“微课堂”音频发布到“京彩苏家坨”微信公众号,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答疑。“我们公众号的阅读量平时也就七八百左右,但是,心理咨询推送的阅读量好几篇都超过了5000,后台还有很多留言咨询,这说明大家非常关注心理健康。”蔡国强说。

  “对于在一线奋战的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压力更大,更需要关心。心理咨询可以让大家心绪都能平静下来,站在对方的角度,心平气和地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共同度过这一特殊时期。”王颖告诉记者。

  与苏家坨镇的做法不谋而合,花园路街道北航社区也联合心理咨询师,为2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李跃仙把相关知识做成了PPT,并配上语音,以线上的形式进行讲解。“在疫情危机下,可以用合理的宣泄和倾诉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比如向家人、朋友倾诉,以减轻消极影响,增进身心健康。”李跃仙还教授了几种有效放松心情的方式,如腹式呼吸、蝴蝶拍等。

  “心理辅导让我的心态放松了很多,在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社区工作人员王静说。

  专家建议

  社区工作者如何排解焦虑?

  1、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社区工作者每天的筛查工作紧张繁琐,产生焦虑情绪是心理的正常反应,只有接纳自己的情绪,焦虑才会消退。社区工作者应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才使得居民能够安心生活。

  2、睡前一小时不宜多看有关疫情的新闻,可以听听轻音乐,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睡眠环境。

  3、与居民沟通时心平气和。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付出是尊重的,在与居民的交流沟通中,社区工作者要表现得心平气和,多解释一下缘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居民心甘情愿地配合自己的工作,这样也会减少很多心理压力。

  心理案例

  疫情下这样守护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无论是坚守“战疫”岗位的工作者,还是隔离在家的市民们,都难免产生心理焦虑问题。在心理援助热线里,市民都曾反映过哪些心理问题,专家们有哪些建议?我们希望借助心理咨询师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带给读者们一些启发,帮助大家进行自我调整。

  案例1

  母女患上普通感冒

  7天跑了4趟医院

  打给石景山心理援助热线的市民张女士,在前不久出现了感冒的症状。她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那段时间也出现感冒症状,于是,张女士怀疑母女俩感染了新冠病毒。“我母亲还患有气管炎等一些慢性疾病,我担心她的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日渐焦虑的张女士,一周之内带着母亲去了四家大医院反复就诊。经过诊断,每一家医院的医生都明确告知,她们母女得的只是普通感冒。医生开了相应的药物,告诉张女士只要按照医嘱,认真服药,很快就能好起来。

  但张女士还是不放心,依然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她越担心就越控制不住去医院。在医院,看到大家都戴着各种防护设备,还有病人被送进病房,这种场面让她更紧张了。她还强烈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核酸检测,但医生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做。无法排解焦虑的张女士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时不停地哭诉:“我现在特别紧张,待在家里感觉都没法生活了。”

  石景山区五里坨医院副院长薛云分析认为,疫情期间,人们难免会表现出种种恐惧以及想象出来的各种灾难化认知。面对自身出现的普通感冒症状,要相信医生的判断,放松心态,根据医嘱按时服药,积极治疗。其次,要有规律地饮食和起居,如果整天焦虑、不吃不喝不睡,抵抗力反而会降低。另外,她建议不要反复去医院就诊,否则反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案例2

  疫情下家庭矛盾增加

  亲子关系恶化怎么办

  刘女士的孩子今年读初三,学习正是吃劲儿的阶段。受疫情影响,孩子已经在家待了两个多月。刘女士说,自从孩子上学后,她还没有和孩子一起朝夕相处、连续待过这么长的时间。她觉得,孩子每天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玩手机上,学习的时间很少。为此,平时她不断地提醒。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就训斥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和她大吵一架,不仅没有好好学习,反而表现得更加随性。

  越来越气的刘女士,又一次训斥了孩子。这次,孩子彻底“爆发”,歇斯底里之下,双方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内心无比焦虑的刘女士无处诉苦,她打进了心理援助热线。电话中,她委屈地说,自己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心理咨询师李洁表示,受疫情影响,几乎所有人都打破了过去的生活规律。家长想去约束孩子,孩子却不服从管理,双方难以进行有效沟通,这种亲子关系恶化的情况在疫情期间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孩子处在青春期,很容易和家长对抗。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循循善诱,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保持语气平和,用疑问句代替祈使句来表达请求,这样孩子会觉得是在征求自己的意见,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可以和孩子一起安排每天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要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对待孩子宽严有度。比如,上课之余应该给孩子一些放松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在情绪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案例3

  小餐馆经营受重挫

  企业主该如何应对

  王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餐馆。春节前,他采购了大量的蔬菜、肉蛋等食材,原想着趁着春节假期,客流量大,营业额肯定会提高。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人们都选择待在家里。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王先生也不得不暂时关闭了餐馆。整个春节假期,他的餐馆没有了收入,还要继续支付房租,看着仓库里堆积的食材日渐腐烂,他整个人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心理咨询师李洁表示,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尤为明显,这时候应该试着去接受现实。王先生的遭遇,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遇到了突发事件,这也是之前所有人都难以预料的。当务之急是按照相关要求,有序复工,及时止损。另外,这次疫情也给了大家一个提醒,要防患未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记者 陈圣禹 实习记者 孙延安)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