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合国工发组织总干事李勇: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是一个“奇迹”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29 14:11 点击量:541 大
中
小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 近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做客新华网国际高端访谈,就工发组织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情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等议题接受了新华网独家专访。以下是专访实录:
新华网:李勇先生,您好,欢迎您做客新华网国际高端访谈。请您先和新华网的网友们打声招呼。
李勇:广大网友朋友们,非常高兴今天能接受新华网的采访,谈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工发组织的合作历程和合作成果。我也非常荣幸能够有这个机会跟广大网友见面,与你们分享我的亲身经历——在这个特殊的国际机构里,怎样把“国际公务员”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谢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近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接受新华网独家专访。新华网发 陈竞超摄
新华网:中国加入联合国工发组织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当中,工发组织对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哪些重要的帮助?中国怎样支持工发组织的工作?在您2013年当选工发组织总干事后,中国与工发组织的合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勇: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借鉴了国际经验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合作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大外向型经济举措。双方的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工发组织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派出考察团,到全球学习工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这是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阶段。
其次,要发展工业、要开放、要改革,就必须吸引外资。联合国工发组织抓住了这个契机,帮助中国政府建立投资和贸易平台吸引外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每年9月8日在厦门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个会议最初是工发组织帮助福建省开办的一个省级吸引外资平台,后来发展成一个很好的全国性平台。20多年来,中国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外资和技术,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平台。双方合作的第二个阶段,涉及大量的技术援助项目。项目覆盖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农业、工业、冶金、机床、水泥、印染、制革等,后来延伸到环境保护、资源保护、节能、再生能源等领域。这使得中国在项目、技术、环境等领域取得很大进步。
最后,也就是第三个阶段,设立更有战略性的合作项目。特别是在我当选总干事以后,工发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框架包括三个部分:绿色工业、食品安全和国际合作。
工发组织积极做了一些配合中国政府的工作,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等。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工发组织牵头编写《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报告》,得到全体与会领导人的支持。
合作是双向的,中国政府也给予了工发组织极大的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比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工发组织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工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后来又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第9个发展目标。
另外,中国政府对工发组织也给予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用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说到我当总干事以后做的几件比较大的事,一是积极推动成员国制定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第九条的内容,包括包容性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基础设施和创新这三个核心内容。
二是开发了新型援助办法,从原来为一国提供单个技术援助项目,发展到提供整体工业发展战略咨询建议,并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塞内加尔首先启动试点。
三是加强工发组织内部管理。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与中国政府有了进一步的合作。比如,我们组织了“一带一路”包容与可持续城市展览与对话活动,今年是第三年,参与的城市数量年年翻倍,增加了大家对“一带一路”重大意义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绿色工业平台。这是我们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其他国际机构共同创造的一个平台,提出了第一个中国绿色发展报告,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另外,我们在电动汽车、食品安全等领域还有众多合作项目。我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食品安全项目。食品安全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这几年,我们通过推动食品安全项目,希望能够将中国食品安全的规则制定、执法执行、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到实处。
中国的改革是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工发组织在这个历程中与中国的合作,将树立非常好的典范。
新华网:近日,您参加了上海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和工信部举办的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您看来,目前,中国技术进出口的整体情况如何?在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您认为,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成果如何?
李勇:我来中国访问就是要参加这两个重要活动,这两个活动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要加强与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合作。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果是巨大的,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从产业体系完善、制造能力提升,到技术进出口,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关门造车是不可能成功的,关起门来搞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关起门来谋发展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整个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进出口水平不断提升,有很多具体事例可以说明。
比如说高铁,现在中国机车的出口国家越来越多;我相信今后中国高铁会占领全球非常大的市场。再比如说,精密机床,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大幅度提升;还有重型机械,目前,全球不少码头的起重机、集装箱等设备都是从中国购买的。
这些精密机床、重型机械等不计其数的技术正在出口,当然,进口也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口还是弱于出口,出口技术方面在不断升级换代,幅度越来越大;但进口的技术越来越局限于一定范畴。对于我们而言,一般的技术已经能够自主研发,但在高精尖领域仍受到一定限制。
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届时将有很多技术通过这个渠道引进来,这是正常的渠道,我们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理念,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由“中国速度”变成“中国质量”,由“中国产品”变成“中国品牌”。
中国在工业设计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工业化进程。2016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展示了很多中国的设计文化和设计理念,呈现了中国在创新设计发展过程中的新进展。今年这届大会不但把中国的设计理念融合进去,还增加了生态环保的设计,关注的不是单纯的技术发展,而是把设计中的创新、协同、绿色发展规划在一起,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成为一个产学研的联合体。我感觉到中国在工业设计领域非常先进,目标很明确,而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大力促进,包括企业的参与、研究机构的参与,在提高工业设计水平的同时也能促进工业发展。
联合国工发组织现在已经参与到这两个项目当中。我们一直作为支持方每年参加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我们今年第一次正式参与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工业发展绝对离不开工业设计,它的投入和产出非常巨大。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对工业发展组织推动成员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工业设计增加产值、更好地跟全球价值链衔接起到很大作用。所以我到处寻宝、探宝,这也是我探到的一个新宝石。
新华网:目前,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制造2025”立足当前,整体推进。在这一大背景下,您怎样评价近年来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成就?在将来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中国应如何抓住机遇?
李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很多人评价说这是一个“奇迹”,我觉得恰如其分。
一是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里,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
三是中国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得到发展。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进程的具体体现,过去农村人口比例超过60%甚至更高,现在,城市人口已接近60%,这就是现代化的进程。
四是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收入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跨越。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一个“奇迹”。连续30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在世界上就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
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工业化的进程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工业化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所确定的正确道路和正确途径。工业发展是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原因之一,而且全球所有的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高收入国家都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另外,我认为,中国政府确定了一个很好的战略方针,就是“中国制造2025”。它有利于整体推动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特别是提升工业发展中的高科技成分,是实现突破的关键性战略方针。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能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至关重要。它也给工发组织带来新的契机,我们是全力支持的。
新华网:您认为,改革开放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李勇: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贡献巨大。在工发组织工作四年半的时间里,我感觉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快速发展的道路。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讲得非常好,“条条大路通罗马”,达到最终繁荣的道路有很多,但毫无疑问,中国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可以分享、非常合适的道路,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贡献。
新华网: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您认为对全球经济发展来说,习主席的这个观点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李勇:习主席的讲话我在多个场合都听过,包括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讲话以及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对全球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和世界共同受益。
很多国家尚未脱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果多边主义、全球化进程受到影响,经济复苏的过程会进一步滞后,这是令人担忧的。如果现在没有这么多国家、没有中国带头支持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个很可怕的结局。
习近平主席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认为,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开放,要实现强国梦也一定要开放。全球无数的事例都证明,如果不开放就不可能发展,不开放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多边主义支持的立场,对所有国家都是机会,更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极大支持。
新华网: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联合国工发组织。您认为,这5年来,“一带一路”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联合国工发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李勇:我们坚决支持这个倡议。习主席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实现共同繁荣,全球都在不断探索,从理论到实践,有很多道路和方法。我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将大大推动互联互通,促进投资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从工发组织的角度来说,投资贸易是一个核心。但投资贸易的基础是工业制造,没有工业制造,投资贸易就是空的。但要推动工业化的进展,没有基础设施是不行的,要连接全球价值链,进入到全球贸易体制里面,没有互联互通是不可能的。
在这五年里,工发组织成员国刚开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有些偏差,现在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认为“一带一路”是对全球的贡献。如果全球能够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高速公路、铁路联通,实现数字化联通,将对全球未来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发组织成员国里的非洲国家提出2063经济转型规划,54个非洲国家一致赞成支持50年的经济转型规划。经济转型就是要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到工业占主导地位,提升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带一路”、没有互联互通,没有贸易投资的进一步促进,如何能实现?
从我们的成员国来讲,中亚古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现在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中亚、中东欧地区也在积极地响应,“16+1”的机制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就更不用说了,要推进工业化,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就要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契机。
工发组织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做了很多工作。一方面是办论坛,比如举办“一带一路”包容与可持续城市展览与对话活动。该论坛已成为联合国系统内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型旗舰活动。2016年,有50个城市参与这个论坛,去年达到136个城市。我们让这些城市结对子,设立高科技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等,通过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另一方面是做项目,通过“一带一路”的南南合作项目和其他项目,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创新绿色技术、加强国际合作这三个领域提供很多合作契机。
新华网:从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到世界银行执行董事,再到联合国工发组织总干事,您的履历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我们年轻人的人生楷模。作为首位担任联合国专门机构负责人的中国内地官员,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您当选时,工发组织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您是如何迎接挑战,带领工发组织走出困境的?
李勇:我曾担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世界银行顾问,目前在联合国工发组织担任总干事,有一段很重要的经历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真正踏上社会是在1970年上山下乡到东北黑龙江兵团的时候,我在那里待了五年,那是一个很难忘的人生历练的过程,是我踏上人生的第一步。怎么能够认识到巨大的社会挑战,怎么样能够承受艰难困苦,怎么样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道路,这五年时间给我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课。那时又有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到南开大学学习外文专业,我毕业以后正好赶上1978年改革开放,学的语言能用得上,同时又能很快地进入研究生学习,掌握财务知识,国家给了我很多的机会。比如说1986年到1988年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很早接触到外交领域的工作,是很难得的机会。
我在工作中也学到很多,后来的阶段对于我是一个更深刻教育和学习的阶段。参加G20峰会,应对金融危机,国内的金融改革、扶贫、妇女发展等工作,我都广泛地参与,这让我不断有机会去学习、去工作、去提升。
我的工作时间在国内差不多有三分之二,在国外有三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我与各类国际人士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要说一点体会的话,特别是对年轻人,我想跟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一是要踏踏实实工作;二是要严于律己,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三是要努力学习,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学习;四是一定要不断创新,寻求突破新的理念。
我很高兴现在能在这个舞台上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推动中国工业化的新进程,能够促进中国政府、中国领导人的愿景得以实现,为使中国在2035年能够成为世界强国添砖加瓦。
另外,我个人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能对全球工业化发展,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做一点有益的工作。比如说非洲国家,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几乎是零,有的是5%、7%,如果得不到帮助和支持,这些国家会落得更远。结果会是什么?20年、30年以后非洲15到24岁的青年,也就是壮劳动力达到3到5亿。他们没有就业的机会,对全球的和平、安定、移民等会造成巨大问题,到那时候为时过晚了。作为工发组织的总干事,我必须考虑该如何推动这些国家的发展;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朝一日,也像我一样,一个在渔村长大的青年,能够站在联合国的舞台上竞选总干事,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
(总监制:田舒斌 总策划:郭奔胜 终审:刘加文 策划:刘宏伟 夏小鹏 主持人:徐倩 编辑:董小娇 宋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