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2:20:43

盛世莲花日日新,幸福濠江处处和—回归20年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4 18:09    点击量:205    

  新华社澳门12月13日电 题:盛世莲花日日新,幸福濠江处处和——回归20年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 刘斐 刘畅 郭鑫 王攀

  从回归前的社会动荡,到如今的安居乐业;从博彩一业独大,到经济适度多元初见成效;从对接珠海横琴,到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回归祖国20年,小城澳门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南海之滨缔造了一个发展奇迹,在小桌子上唱出大戏。

  如今,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支持下,风华正茂的澳门特区砥砺前行,以经济反哺社会民生,一个繁荣进步、幸福和谐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呈现在世界面前。

  繁荣发展根基厚 经济多元步伐稳

  这是连接澳门半岛和离岛的澳氹大桥(下)和友谊大桥(上)(1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桥,是澳门颇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连接澳门半岛与离岛的澳氹大桥和友谊大桥、西湾大桥构成了澳门标识性的“镜海长虹”景观,也畅通了澳门的经济血脉,把整个澳门连接成一个发展的整体。

  站在填海而成的澳门新城A区的土地上,澳门特区政府建设发展办公室主任林炜浩手指不远处的海面,描绘着一幅可期的图景。

  11月21日,澳门特区政府建设发展办公室主任林炜浩在填海而成的澳门新城A区土地上介绍即将修建的澳门第四条跨海大桥。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第四条跨海大桥争取年底开工,5年内建成。”林炜浩说,该跨海大桥连接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澳门半岛填海新区及氹仔填海新区,将有效缓解当前澳门交通拥堵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增多,旅游业旺盛,原有的三条跨海大桥已无法满足澳门的交通需求。从回归前澳氹大桥的双向两车道、友谊大桥的双向四车道,到回归后西湾大桥的双向六车道,再到如今新跨海大桥的双向八车道,不断扩容的桥梁见证着澳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回归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亮眼。”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说。

  从填海而成的澳门新城A区土地上远看澳门城区(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数据显示,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从回归之初的519亿元(澳门元,下同)增加到2018年的4447亿元,人均GDP则从12万元增至67万元;2018年底,特区政府累计财政盈余达5056亿元,外汇储备为1636亿元,较1999年分别增长193倍和6.2倍,大大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本地居民充分就业,失业率从回归之初的6.3%下降到2018年的1.8%……

  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回忆说,澳门回归前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当时澳门经过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治安混乱。为此,他提出“固本培元,稳健发展”。

  “经过回归20年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经济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合作,澳门都取得了飞跃式增长,展现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何厚铧说。

  初冬的澳门仍暖意洋洋,338米高的旅游塔下夜色撩人、人头攒动,第19届澳门美食节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大块朵颐。澳门是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正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同时中西美食荟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

  在港珠澳大桥澳门边检大楼,旅客从自助查验通道通关去往广东珠海(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介绍说,1999年共有700万人次旅客访澳,2018年这一数字已达3500多万,其中七成为内地旅客。2017年澳门总体就业人口中逾半数从事旅游相关行业,而同年旅游增加值占澳门整体行业增加值总额的48%。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澳门的手信业在过去20年里经历了从日渐没落到蓬勃扩张的“华丽转身”,用咀香园饼家总经理黄若礼的话来说,回归祖国也让传统点心重新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宠儿”。

  “原来大家都认为手信业已成‘夕阳产业’,没想到回归后又开始兴旺起来。”黄若礼说,咀香园从一家店发展到两家店用了60多年,但在回归后的短短20年里,咀香园在澳门遍地开花,现已拓展至15家分店。“我们现在超过七成的顾客都来自内地。”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博彩业增加值占澳门整体经济增加值的比例从63%下降到50%。2013年至2017年,澳门除博彩业之外的主要行业年产值从2800多亿元增长了29.7%,其中金融业增长65%。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

  “回归以来,澳门市民的财富积累较多,但财富管理产品还不多。”澳门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陈守信说,以财富管理、人民币清算、融资租赁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金融是澳门重点发展的产业。“特色金融的特色主要是如何运用澳门本地优势,发挥澳门所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今年7月4日,财政部在澳门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是财政部首次在澳门发行国债,也是首笔在澳门本地簿记发行、登记托管并上市交易的主权债券。这表明中央对澳门发展特色金融、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和谐社会世代安 优化民生诚可期

  桥,也架在经济发展和优化民生之间。回归2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不断通过二次分配架起惠民的桥梁,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澳门,有一种用来提醒老人及时查收福利的宣传品“长者小提示”。今年的“小提示”显示:敬老金9000元,养老金3450元X13(月),公积金个人账户额外注入7000元,现金分享10000元……

  75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年可获取现金收入约70000元,还享受免费医疗;两个孙子都享受15年的免费教育,14岁前也能享受免费医疗,每人有10000元的现金福利……

  “现在的福利,是回归之前不敢想的。”陈女士说。

  努力改善民生福利一直是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理念。近年来,在稳健的公共财政基础上,特区政府进一步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领域加大资源力度,实现“共建共享、惠民利民”,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年来,特区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不断加大资源投放,由回归之初的约1.7亿元增至2018年的逾26.7亿元,增幅超过14倍;各类社会福利服务受惠人次由8万多增至2018年的250多万,增幅超过30倍。

  “民生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说,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使公共服务能惠及所有澳门同胞。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工作局代局长韩卫表示,回归20年来,澳门社会服务获得民间团体大力支持,特区政府与民间团体成功构建出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为不同类别人士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截至2018年,特区政府共建公共房屋5.1万套;2018年,免费医疗受惠人数占全澳门居民总数的约55%;澳门人预期寿命达84岁,居世界前列;至2019年,特区政府连续12年向澳门永久性居民及非永久性居民派发现金分享,金额已调升至10000元及6000元;全民共享的福利还包括公共巴士车资优惠、水电费补贴、医疗劵、子女出生津贴等,涵盖居民生活的各方面。

  地势低洼的内港区历来水患严重。2017年8月,强台风“天鸽”袭击澳门,内港区一带最高水深一度近2米,严重的风暴潮对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澳门特区政府土地工务运输局局长李灿烽介绍政府正在推动的内港挡潮闸项目(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特区政府正着力推动的内港挡潮闸项目,有望解决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内港挡潮闸按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具有挡潮、排涝、航运等功用。”澳门特区政府土地工务运输局局长李灿烽介绍说,当“天鸽”那样的风暴潮或暴雨等灾害发生时,可提前开启闸门,阻拦洪峰的同时,不影响船只从旁边应急航道通过。

  澳门特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在今年的参选政纲中表示:“对本澳防灾减灾系统进行全面性评估,加快防潮设施建设,加快内港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多管齐下解决城区水患问题。”

  快速增长的经济不断反哺社会民生,也促使澳门更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湿地生态的保育、自动扶梯系统方便长者出行、社区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提供优质的休憩空间及便民服务……这一切都让澳门人在城市生活中充满安全感、人情味和幸福感。

  “经过回归20年来的发展,特区政府在民生福利方面的开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高效地用好开支。”贺一诚说。

  湾区机遇牢牢抓 国家发展处处融

  在港珠澳大桥澳门边检大楼,旅客通关去往广东珠海(11月21日摄)。澳门口岸与珠海口岸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安排。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桥,也把澳门和粤港澳大湾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澳门最高点松山山顶远眺,可以清晰地看见港珠澳大桥横卧伶仃洋,像丝带一样串联起珠海、澳门和香港。

  拿着出入境所需证件,步入印有莲花标志的澳门出入境闸机内,验证通过后,再步入印有中国边检标志的珠海一侧出入境闸机内,再次验证通过后,旅客就完成了从澳门到珠海的出入境手续。

  在港珠澳大桥澳门边检大楼内,这样的场景平均每天要出现数万次。这是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与珠海口岸所实行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安排。通车1年多,港珠澳大桥日均客流量约6.69万人次,成为澳门居民来往香港、内地的重要通道。

  港珠澳大桥的顺利运营不仅便利了澳门与内地的往来,更为澳门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澳门,“粤港澳大湾区”不只是一个高频词,而是越来越多居民的择业、居住新计划。

  去年还在担心被珠海同行抢了生意的澳门会展业协会理事长何海明,今年已经开启了在珠海横琴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的“跨境办公”模式。“大湾区为澳门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腹地,同时,湾区内其他城市的会展也可以通过澳门平台‘走出去’。”他说。

  10年前,横琴开发因澳门而生,担负着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使命。如今,在横琴落地的澳门企业超1900家,投资总额超过85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超27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64%。

  “创业不一定成功,创业也不能马上赚钱。”贺一诚说,澳门缺乏创业氛围,特区政府要理解年轻人的担忧,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没有负担地去大湾区创业,并成为带动后来人的“领头羊”。

  今年11月,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揭牌,这是澳门社团在内地开设的第一间社会服务中心。而一年前,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中山办事处已正式运营。

  澳门社会服务进驻内地,是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变身“湾区居民”的最佳注释。仅在横琴一地,澳门居民就购置了近6000套各类物业,一年有近万人次澳门居民在横琴就医;在中山三乡,约有3万多名澳门乡亲在当地生活;截至今年9月,在广东高校就读的澳门学生超过2000名。

  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作为湾区中心城市之一,人口只有60多万、面积30多平方公里的澳门闪光点十分突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些定位都成为世界认识澳门的新视角。

  澳门积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区位和专业优势,担当联系人角色,推动多个葡语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游客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参观游览(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亮 摄

  澳门十月初五街上,中国国货公司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红酒、巧克力等产自葡语国家的产品。这家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公司曾专门经营内地商品,提出“爱祖国,用国货”的口号,深受澳门居民欢迎。如今,公司正在努力转型,抓住新机遇,肩负起新使命。

  “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在做服务澳门的工作,现在也要把这个精神延续下去。”中国国货公司助理总经理高基宏说,“以前是在内地物资支持下服务澳门人的生活,现在是服务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发展目标。”

  特区政府2018年12月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签署支持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聚焦金融合作、经贸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有利于澳门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自身竞争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贺一诚不久后就要宣誓就任澳门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他说,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和中央给予的机遇,充分发挥澳门独特的优势,“协同奋进、变革创新”,实现服务好澳门市民、服务好国家发展大局的任期目标。(参与采写:曹槟、任垚媞)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