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1:49:36

新闻分析:各方共同应对房屋土地问题 共同促进香港民生改善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15 13:27    点击量:252    

  新华社香港9月14日电 新闻分析:各方共同应对房屋土地问题 共同促进香港民生改善

  新华社记者

  特区政府将空置税条例刊宪,政团建议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地产界部分企业回应积极……目前,香港各方正就应对房价高企、土地供应短缺等问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多位受访专家指出,这将改善香港民生状况,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019年差饷(修订)条例草案》13日在特区政府宪报上刊登。该条例草案旨在落实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去年6月提出的“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额外差饷’”。差饷是香港对不动产保有环节的一种税收。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根据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估计,未来五年平均每年落成的住宅单位约为20400套。推动实施该条例草案,是希望这些住宅单位兴建完成后,不论出售或是出租,都能够尽快推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香港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指出,按照空置税条例草案里的税率计算,税额相当于楼价的5%左右。因此,这一举措如能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产商囤积居奇,增加房屋供应,平抑房价。

  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一手私人住宅市场于2011至2018年内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剩余单位约有9000个。业内人士指出,其中超过50%的单位如果未能出租,就很可能符合关于空置的定义,需要交纳空置税。

  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说:“空置税可令房价暂时冷却甚至回落,为楼市降温,减轻部分家庭购房压力。而市民安居乐业正是社会安宁的写照。”

  在香港,房屋是民众最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也是社会的一大深层次矛盾。面对动辄每平方米20余万港元的房价,基层市民内心充满无奈,甚至连不少中等收入阶层也难以负担。不断推高的香港楼价和房租还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制约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可能。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抑制房产投机、增加土地供应,包括将部分原计划用于私营房屋的土地改作兴建公营房屋、修改住宅预售制度防止“挤牙膏”式卖房、成立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加快推进项目等政策措施。

  基于社会民生等因素考虑,特区政府在此前公营房屋与私营房屋60%比40%的供应比例基础上,将2019至2020年度起十年期的供应比例调整至70%比30%。即便如此,到今年6月,香港住宅售价、居民置业购买力指数(即按揭供款相对居于私营房屋的住户入息中位数的比率)等仍然偏高。

  对此,香港最大政团民建联于9月12日向政府建言献策。民建联指出,按照特区政府目前掌握的土地资源,未来10年只能新建约24.8万个公营房屋单位,与建设约31.5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目标相差较大。通过规划新发展区或公营发展项目,并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是短期和中期内大量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的有效办法,政府应该积极引用。

  13日,民建联再就此议题与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会面。会后,民建联介绍,发展局对相关建议反应正面,并表示将就新界北第一期进行规划研究,主要是新田及落马洲开展招标程序,争取加快觅地工作。

  陈茂波也明确表示,过去政府有引用过《收回土地条例》来收回土地用作公众利益,未来政府也仍然会这么做。

  全国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应严重短缺,愿意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增加房屋供应的措施,并会尽最大努力加快兴建住宅项目;原则上支持及欢迎特区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农地以加快兴建公营房屋;积极配合特区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

  博大资本国际行政总裁温天纳说,在新界和其他郊区还有大量荒废的土地未曾得到利用。如果这些土地没有特别用途的话,特区政府可以考虑进行合作开发,这样能够营造政府、地产商和居民三赢的局面。

  目前,香港主流舆论对各方积极应对房屋土地问题的言行评价正面,鼓励相关各方克服困难、形成共识,共同为改善香港民生状况做出贡献。

  《大公报》社评表示,实施物业空置税是当局稳定楼市的一小步,社会大众无不期待特区政府在增加住宅、土地供应方面做出更多实事。香港《文汇报》社评强调,特区政府应该主动作为,抑制过高的楼价。发展商也不能只顾及商业利益,更要考虑全社会的利益。

  《信报》社评表示,香港土地及房屋问题需要刻不容缓设法纾解,这是特区政府恢复社会稳定的关键,各方面都期待特区政府在住房政策上有更大作为。香港《经济日报》评论指出,香港没有拣择手段的余地,所有能增加土地供应的短中长期措施,都应尽快推行,而这亦是社会的主流共识。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