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消费季来了 别被“报复性”夜宵“报复”了身体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15 12:44 点击量:627 大
中
小
夏夜,烧烤、小龙虾、啤酒等成为了餐厅的主角。近日美团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6日至7日,北京消费季首个周末即迎来“开门红”,北京餐饮小店的网络订单量相较前一个周末增加近10万。不光是北京,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到餐厅消费,网络上甚至把6月称为“餐饮回血期”。
其实,餐饮行业盼望的“报复性”消费,一个月前已经露出端倪。“上海市民吃掉24万只小龙虾,北京市民吃掉33万串烧烤,面包、甜点、火锅、奶茶等品类宵夜也有明显增长。”这一串庞大的数据是“五一”假期前三天夜宵“战绩”的。微信和美团联合发布的《“五一”夜经济数据》(以下简称《数据》)显示,5月1日—3日晚上9点至次日2点,全国多地夜宵支付金额环比大幅增长。
然而,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的曹晓沧主任提醒,没有节制暴饮暴食,这样的“报复性夜宵”,最终被“报复”的却是我们的身体。
暴饮暴食小心身体罢工
《数据》显示,在夜宵中,烤串成功超越小龙虾,成了市民们的最爱。广州、上海、长沙,沈阳、重庆等地市民,最爱在夜间点一份烤串。面包、甜点、小龙虾、炸鸡、火锅、奶茶等也榜上有名。
“这个名单上的热门宵夜几乎都是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品。”曹晓沧表示,我们的身体在居家期间已经适应了家常便饭,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猛地摄入大量高脂、高热量的加工食品,犹如让身体各个器官突然“加班”,剧增的“工作量”很可能会引起身体器官“罢工”。
“高脂、高热量饮食最直接伤害到的就是消化系统。”曹晓沧介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品会给肠胃造成负担,造成积食、消化不良等问题,进而伤害到肠胃,容易诱发急性肠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大量进食荤油和动物脂肪,也会加重胆道的负担,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暴饮暴食、高脂饮食还会引起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如果再同时大量饮酒就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此外,像小龙虾,如果吃到不合格产品,还会引起‘额外’的疾病。”曹晓沧介绍,有的人吃到经过洗虾粉特殊处理过的小龙虾,可能会突发“横纹肌溶解症”。这个病最严重的可能是造成急性肾衰竭。此外,小龙虾身上还有一些寄生虫,如果烹调不彻底,很有可能造成寄生虫感染,损害健康。
“从营养膳食平衡的角度来说,烧烤、炸鸡、火锅都是以肉类为主,蔬菜和主食的摄入量很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介绍,人体能量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应占每餐的55%—65%。而烧烤类食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富含大量饱和脂肪酸,大量摄入很容易使血脂升高,长期高血脂会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果进食的时候搭配奶茶、可乐之类的饮料,就会摄入大量精制糖。比如一小瓶可乐精制糖含量就高达55克。精制糖很容易被人体快速吸收,多余热量储存起来就会变成脂肪。长此以往,会引发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等。
要给“负重”器官“喘息”机会
“原本不健康的饮食,再加上夜晚进食,会损害身体健康,让‘负重’的身体器官雪上加霜。”曹晓沧说,不建议睡觉前4小时内进食。普通水果蔬菜,从入口到进入肠道,整个消化过程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完成。而对于肉类则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午餐吃完涮羊肉,到了晚餐还觉得不饿的原因。
曹晓沧介绍,如果经常吃过夜宵再睡觉,食物较长时间在胃内停留,会大量分泌胃液,对胃黏膜造成长时间的刺激,久而久之,导致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如油炸、烧烤、煎制等食品,长时间滞留在胃中,更易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可能导致胃癌。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吃夜宵还容易导致肥胖。”谭桂军解释说,由于夜间人体合成激素分泌更为活跃,即便总体热量不增加或增加不多,夜间摄取的热量也很容易被用来合成脂肪而使身体肥胖。
“吃夜宵还会影响睡眠。”曹晓沧介绍,夜间本来是人体内脏器官休整调养或恢复疲劳的时间,进食特别是过量进食或进食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烧烤食品,无疑会加重消化道负担。消化道器官的功能也不是孤立的,宵夜过饱可使胃鼓胀,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胃、肠、肝、胆、胰等器官在餐后的紧张工作情况会传送资讯给大脑,引起大脑活跃,并扩散到大脑皮质层其它部位,诱发失眠。
“随着天气转暖,人们的夜生活也越来越活跃,偶尔吃夜宵没什么问题。”曹晓沧建议,如果因为工作等特殊原因需要吃夜宵,那么尽量选择清淡、低盐食物,并少量进食;如果想吃高脂高热量夜宵,那么千万不要过于频繁和集中,而且要把就餐时间和睡眠时间安排在间隔4个小时以上。
夜宵不能代替一日三餐
钟南山院士曾说:“人类最好的医生是免疫力,强大的免疫系统才是对抗病毒的根本。”
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外在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免疫力。
“其中合理膳食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础。因为食物中所含的多种营养素能够协助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谭桂军介绍,合理膳食强调的是“平衡的膳食”和“合理的营养”,可遵循中国营养学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六大基本原则,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提倡“新食尚”。
谭桂军解释:“要想膳食平衡,我们日常饮食首先要确保种类足够多,每天要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最少要吃25种以上食物,注重三餐营养分配,荤素搭配、主副搭配、粗细搭配、干稀搭配、定时定量。”
“每天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以及水的摄入,都是人体提升免疫力不可或缺的。”谭桂军介绍,优质蛋白质有助于人体维持正常免疫力和组织细胞的修复,普通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摄入肉50克、鸡蛋1个、鱼50克、大豆25克、牛奶300克;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成分。成年人每天应至少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水参与我们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人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1500—1700毫升。
“除了关注摄入量,一般推荐蒸、煮、炖等少油的烹饪方式,既能提高消化吸收率,同时也能杀灭其可能含有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不主张生食肉类、鱼类食物,而煎、烤、炸等方式,尽管美味,但容易在烹饪过程中产生有害化学物质,也不宜经常食用。”谭桂军表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为了吃夜宵,可能不吃晚饭或不吃第二天的早饭,觉得每天进食的总量能达到平衡就可以了。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我们不仅全天的膳食要平衡,每餐的膳食也要平衡。”谭桂军提醒,一日三餐一定要定时定量,早7点、午12点、晚18点左右进食最佳,三餐进食比例为30%—35%、40%、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