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4:07:54

聚焦 “婚闹”事端多发,“热闹”怎能滑向“胡闹”?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19 10:53    点击量:236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题:“婚闹”事端多发,“热闹”怎能滑向“胡闹”?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骆飞

  近日,网上疯传着一段发生在西安的“婚闹伴娘遭袭胸猥亵”视频,两名伴郎在婚车内对伴娘实施搂抱、摸胸等猥亵举动。几天后,“广东一22岁伴娘坠楼身亡疑因伴郎推搡”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热议:本应神圣的婚礼现场,缘何屡现“低俗”事端?“婚闹恶俗”该如何划定“热闹”与“胡闹”边界?

  “这不是热闹,是犯罪!”

  近日,被网友直呼“辣眼睛”的一段“疑似婚闹伴娘被袭胸猥亵”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两名伴郎在婚车上对伴娘袭胸脱衣、搂抱纠缠,全然不顾女孩子哭嚎尖叫和极力反抗。目前,视频中涉嫌猥亵的两名男子已被西安警方查获。

  该视频迅速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引发网友谴责,再次将“婚闹恶俗”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友“会飞的骆驼”认为:“以热闹之名行耍流氓之实,如此低俗要不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3日,一则“疑似婚闹推搡致伴娘坠楼身亡”的消息又在网上迅速传开。消息称:在13日广东佛山的一场婚礼上,一名22岁的伴娘因3名伴郎追逐、推搡而坠楼身亡。目前,3名伴郎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公安机关刑拘。

  面对充斥着猥亵、暴力等低俗行为的婚闹场景,不少网友感叹:“这不是热闹,是犯罪!”

  记者梳理发现,尽管类似闹出官司和人命的“婚闹悲剧”属极端个案,但近年来各地闹过头的“奇葩”婚俗却并不鲜见,从最初单纯的“闹新郎”“闹洞房”,逐渐演变成“闹新娘”“闹伴娘”,更有甚者将公公、婆婆等老一辈也纳入嬉闹对象。

  有民俗专家表示,近年来,原本图热闹、讨彩头的“婚闹”习俗越来越“离奇走偏”,甚至不少成为社会上伤风败俗的反面事例。变了味的婚闹要不得,值得警惕和反思。

  “婚俗”屡变“低俗”:习俗自由的边界何在?

  原本是添彩助兴的婚闹习俗,却因层出不穷的“奇葩”行为而频频被贴上“低俗”的标签。对此,有人认为,习俗自由值得尊重,但自由的边界不容漠视。

  贵州大学新闻社会学教授翁泽仁说,婚俗是我国民间独特的文化现象,因地域、民族不同而存在南北差异,呈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有值得尊重的习俗自由。然而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乏泥沙俱下,被很多陋习所裹挟。

  “单拿‘婚闹’习俗中的‘闹’字来说,本是取其热闹、祥和之意,目的是为新人添彩助兴,也是民众讨彩头、盼喜庆等朴素心愿的表达。同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借婚礼团聚热闹,通过‘婚闹’彼此互动交流,更有利于感情维系,建立良好关系。”翁泽仁说,但由于不少人对习俗内涵断章取义,更缺乏对习俗自由边界的认知,“热闹”变成了“胡闹”,不但有悖于婚礼“以礼为先”的初衷,也使得低俗现象频现,给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

  对此,翁泽仁认为,减少甚至杜绝婚俗“低俗化”现象,关键在于认清习俗自由的边界:一是以社会文明为准则的道德边界,二是以法律法规为底线的司法边界。

  “文明是低俗与否的试金石,以社会文明为准则的‘婚闹’习俗才不至于‘闹出格’,这样的习俗自由也不会被‘道德束缚’。”翁泽仁说,婚闹往往是个人自由行为的集中体现,但个人行为必须树立“法律底线”思维,这样的习俗自由才能受到法律保护。

  打击“婚闹恶俗”需综合施策

  如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但打击“婚闹恶俗”等陋习更是全民共识。专家建议,应加大道德和法律对“婚闹恶俗”的双重约束,并建立综合治理体系,让婚闹回归民间习俗本有的朴素和文明。

  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陈磊说,当前对于“婚闹恶俗”等行为,不少人还只是将其看作街头巷尾的“市井闹剧”,往往只在道德层面予以谴责,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和认知。“婚闹中明显存在的猥亵、暴力等犯罪行为必须予以打击,而对于很多‘奇葩’婚俗也应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和警告,避免在社会上造成更多错误示范。”他说,当前类似“恶俗”之所以愈演愈烈,也与存在法律监管“盲区”有关,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翁泽仁认为,还应加强对大众的社会文明宣传教育,尤其是在社区、农村,充分发挥市民、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自治能力,通过村规民约、社区共识等“柔性”条例给予监督和引导,建立起基于熟人社会的“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让习俗自由的边界意识更深入人心。

  此外,不少网友还建议有关部门在婚姻登记、婚礼举办等相关环节加强政策宣传和行业自律建设,同时,明确“婚闹恶俗”范围,并要求婚庆公司开展庆典活动时将其纳入禁止清单等。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