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飞行员绕地球“飞”了620圈 老飞机全靠驾驶员眼睛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21 10:01 点击量:180 大
中
小
于振华执行航班前认真检查设备
于振华获得的功勋飞行员荣誉
于振华和女儿一起执行飞行任务 胡东波 摄
2017年春运于今日落幕。昨日,已年满60岁的南航功勋飞行员于振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从1978年算起,这已是他经历的第39个春运。上周刚刚退休的于振华很自豪地对记者说:“4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武汉只有到北京、上海等国内几条航线,如今可以通达世界四大洲的100多个城市,这是不可想象的发展速度,而我很荣幸地见证这一切。”
老飞机没有导航雷达,飞行时全靠驾驶员的眼睛
40年飞行生涯,安全飞行近2.9万个小时,总里程达25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620圈。1975年9月,年仅18岁的于振华前往中国空军第十四航校(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学习,并于1977年顺利毕业,随后加入当时的民航中南局湖北省局武汉独立中队,成为一名飞行员。
在老于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谁要能乘飞机出行,那真是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不但机票贵,而且还要相关部门开具证明才能购买。
他告诉记者,那时坐飞机的人很少,即使到了春节前后旅客也不多。武汉的出港航班仅有至宜昌、恩施、长沙、广州、北京、南京、上海、郑州、重庆、成都等国内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根本不敢想。当时每天的航班起降量要比现在少很多,通常早上8时多开航,一般情况每小时只有三四个进出港航班,晚上9时左右,机场就准备关闭了。旅客大多是来自政府及商务界的人士,机舱服务也很周到,有时还会供应茅台酒。
相比客舱服务,于振华印象更深的是他驾驶的飞机。回忆起刚工作时驾驶的“运-5”型老飞机,因为时速只有200公里,还可以把驾驶舱窗户打开,把胳膊架在窗框上,感受外面清新的空气。他说:“那时的飞机驾驶座很狭小,机舱里面也相当简陋,没有导航雷达,飞行时全靠驾驶员的眼睛。有时遇到颠簸,机长和副驾驶要同时握住操纵杆才能稳住飞机。”
1986年,于振华驾驶一架“运-7”从武汉飞往上海,当时天气晴好,飞抵合肥上空时,飞机出现剧烈颠簸并向左倾斜,自动驾驶仪突然失效。于振华当机立断切入人工操纵模式,稳稳地把控住飞机航向,同时与合肥地面管制中心联系紧急备降,最终安全降落。因为这次成功处置,机组受到中国民航局的嘉奖。
凭经验识破飞机误报警 开飞机不能过分依赖电子设备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民航客机也逐渐向普通百姓敞开大门。于振华说,大约2000年后,明显感觉乘坐飞机出行的旅客越来越多。武汉的进出港航班也日渐增多,从此前的一线及周边城市,覆盖到沈阳、南京、昆明等二、三线城市。
武汉民航使用的机型也不断更迭,于振华驾驶的飞机从小到大,从人工操作到自动驾驶,电子化设备越来越丰富,但他始终认为再先进的电子设备也替代不了飞行员的驾驶技术和应急处置能力。
2000年左右,于振华驾驶刚刚从美国接回的波音新飞机,在从北京起飞前往武汉时,忽然驾驶舱内响起释压警告,机舱的氧气面罩从上方掉落,客舱里乘客一片惊慌。于振华立即对飞机设备逐项检查,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这是一起假警报,同时有理有据为旅客进行讲解,让惊慌失措的旅客情绪平复下来。为确保万无一失,于振华仍旧选择返航进行维修检查,最终确认是电子系统误报警。
此后培训时,于振华经常对年轻驾驶员讲:“做咱们这行就要把每次飞行都当作第一次上机,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飞好,也不要过于依赖电子设备,扎实的技术才是吃饭的本钱。”
总是主动请缨零点之后航班 遗憾未驾驶空客A380
10多年来,随着航班越来越多,作为飞行部骨干的于振华几乎没在家里过春节。机队领导和同事都知道,老于是最好排班的飞行员,“飞了40年,从来没有挑过一次班。”南航湖北公司飞行部负责人王建民说,“我们对55岁以上的老机长有保护政策,一些过了零点的通宵航班基本没让他们飞,但老于却总是乐呵呵主动请缨。”
“年轻时,老婆孩子还有些怨言,后来女儿参加工作当了空乘,家里算是彻底没法在除夕吃团年饭了,老婆每年春节就干脆报团自己出去旅游”。今年春节期间,于振华又与乘客在空中过年,还飞往香港、普吉岛等地。
谈起如今武汉的民航,于振华言语中透着自豪,“刚工作时怎么也想不到武汉民航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成为通达四大洲的门户机场。如今天河机场24小时运转,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国内、国际航点达100多个”。
于振华称,“飞”了这么多年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武汉民航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机场第二跑道投用和即将投用的T3航站楼让天河机场具备了起降空客“巨无霸”A380的条件,自己真想再年轻几岁,有机会驾驶全球最大客机驰骋在天空。(记者鞠頔 通讯员沈蕾 周舒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