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7:12:25

国医世家李济仁家庭:仁心仁术济人济世 孝悌忠信言传身教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24 20:49    点击量:292    

  新华社合肥12月24日电题:国医世家李济仁家庭:仁心仁术济人济世 孝悌忠信言传身教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刘美子

  从乡村医生到全国知名老中医,悬壶六十余载,国医大师李济仁除了亲身传播着中医国粹的精华与智慧,其一门五子女皆致力于传播中医文化。

  李济仁是2009年我国首批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李济仁家庭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坚持“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的家学理念,演绎出国医世家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风采。12月12日,我国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李济仁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

  李济仁慈眉善目,中气十足,忙前忙后招呼着前来问诊的病人。尽管今年已经85岁,但他每周都会如约出现在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的诊室里。门诊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远至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广西、四川等。“病人大老远跑来,我总得给看看。”李老笑呵呵地说。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这一片青砖黛瓦、青山秀水之间,孕育了众多文脉渊源,也诞生了独树一帜的中医流派——新安医学。

  青少年时期,李济仁深感战乱中的百姓深受病患之苦,长兄也不幸夭折,因而萌生了学医救人的想法。后来,他拜入新安世医“张一帖”第13代传人张根桂的门下研习中医,并更名为“济仁”,意为仁术济世。

  “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的俗语在张家老宅所在的歙县定潭流传多年。张氏一脉传说是北宋名医张扩的后代,擅长治疗伤寒。明朝嘉靖年间,传人张守仁独创药方“张一帖”,至今已传承400多年。

  李济仁品性淳厚,又勤学善悟,潜心跟随师父张根桂抄方巡诊、采药制药。后来,张根桂将女儿张舜华嫁给他,由此,夫妇俩成为“张一帖”第14代传承人。

  接过重任的李济仁在继承“张一帖”心法的同时,结合西医的研究成果,为中医内、妇科病创造了多个效方验方。他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注重融汇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同时,还原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传承发展新安医学。

  1949年开始,李济仁在歙县开业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名气逐渐传播开来。“打我记事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来求诊,父亲母亲哪怕正吃着饭,丢下碗筷就走。”二女儿李艳回忆说。

  新中国成立后,李济仁夫妇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他俩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多年来更是将“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延续传承。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逢清明,他们都带着子女回到老家祭祖,给那里的乡亲赠医施药。

  李济仁成功救治过无数疑难杂症病患。由于医名远播,求诊者纷至沓来。1965年,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患严重性失眠,眼眶青黑、头昏烦躁、腰膝酸软,一年多时间四处求医服药无效。李济仁为其诊断开出药方后,严凤英的失眠很快就得到好转,三诊过后就治愈康复。

  去年底,旅美教授吴女士带着一身严重的风湿回国向李济仁求诊,当时她的关节变形严重,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李济仁当即安排其住院治疗,在李济仁精心诊治40天后,吴女士病情明显好转。“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我父亲的医德医术是我毕生学习和追求的目标”。时至今日,每当李济仁坐诊,已身为皖南医学院教授、芜湖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的李艳仍习惯站在父亲身边。

  2009年,“张一帖内科”成为新安医学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李济仁、张舜华伉俪双双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入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

  言传身教“五子登科”传扬中医精髓

  走进李家三子李梃在定潭创办的新安国医博物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张一帖”家训赫然入目。家训、家规、家风,几个儿女从小牢记于心,即便漂洋过海,也从未忘怀。在父母的身体力行和家风家训的熏陶下,李家五子女都事业有成。

  李家长子延续张氏传续,取名张其成。张其成自幼习儒研医,是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我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国家中医药文化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首家国学院,并担任院长、教授,是博士生导师。

  女儿李艳和三子李梃一直坚持临床。李艳是唯一留在李济仁身边继承衣钵的孩子。“按照祖训,‘张一帖’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但我父母很开明,对子女一视同仁,从小带着我给人看病,带我上山采药、认药,教导我读书、学医。”如今的李艳已成为中医痹病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在临床实践中传播发展中医。

  和姐姐李艳在城里三甲医院做医生不同,李梃被李济仁安排留在歙县定潭老家,多年来践行“医在民间”。在李济仁看来,“张一帖”在歙县传承了几百年,不能在老家断了传承。当时刚满17岁的李梃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没有违抗父母之命,安心留在了定潭老家潜心研究医术。

  如今,李梃已是歙县附近有名的中医大夫之一,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愿意找他看病,一方面因为他医技高,另一方面因为他诊费低、药价低,而这一切都是父亲李济仁的要求。

  “中医不能封闭着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李济仁一直鼓励子女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旅美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把中医推向世界。

  重视传统,却不拘泥于规矩。虽然对医术精益求精,但在子女们眼中,李济仁眼界开阔,思想豁达。五子李梢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则在李济仁的鼓励下,去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生物信息研究所,用科学发展中医。他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成果被美国《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入选“2014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他个人目前是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这样的一门荣光如何造就?“言传身教。”李济仁给出了答案。常年奔忙的李济仁夫妇并没有强行向子女灌输学习,甚至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从医,而他们一生勤于探究,严于律己,仁心济世的处事风格深深影响了子女们的一生。

  “耳濡目染,我从小爱闻药香,最喜欢看到病人医好后快乐的样子”,李艳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诫他们,“发愤读书终有益,飘摇游戏总无功。”

  “小时候在父母的教导下,我开始学医,背《汤头歌诀》和《药性赋》,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制作祖传‘十八罗汉末药’:先将药材炒到一定火候,然后要舂、要磨。至今想起仿佛还能闻到末药的香味。”张其成回忆儿时的一幕仍历历在目。

  突破家传囿规坚持开放式传承

  从乡野医生成长为一代名医,李济仁初心不改,执着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对李济仁来说,让中医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

  和祖训“传男不传女”的保守传承不同,李济仁从没想着把医术“留”在自己手上,不管子女还是学生,只要诚心学习中医,他都会倾囊相授。

  “一个人医术再好,能治多少人?不要保守,让更多人能学会治病,给更多的人治病,这就是为医的目的。”李济仁的弟子遍布各地。他们中有糖尿病专家、有方剂学专家,无论医理还是临床,在中医学领域均颇多建树。“张一帖”也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春满杏林。

  “方子您拿好。”90后的张涵雨是李梃的女儿,现在读李艳的研究生。涵雨既没随父姓,也没随母姓,而是随奶奶姓张。“这是‘张一帖’的第16代传人了。”李艳笑道。

  张涵雨每天学习的一大任务就是抄方。李老国学底蕴深厚,言谈之间常引用国学和中医学经典语录,张涵雨就承担起了“翻译”的职责,答疑释惑。“学中医很枯燥,但我喜欢中医,并且我很高兴看到身边的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医,信任中医。”张涵雨说,一旦投入进去,就发现中医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看着越来越多像张涵雨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医文化产生兴趣,李济仁脸上浮现笑意,“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中医药界年轻一代成长起来,能把传统中医药精华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大医精诚。李济仁感慨道:“现在国家提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振兴中医,实在太及时了,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要继承好、运用好,还要发展创新,造福人类。”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