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手游 成都一13岁孙儿3个月花光奶奶2万多养老钱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4 07:48 点击量:265 大
中
小
父母离异的洋洋从小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家境拮据,然而迷上游戏的他,却无意识一般在三个月内将老人“养老钱”消耗殆尽。
疯狂困境
比得知真相还让老两口痛心的是,他们无奈于孩子沉溺游戏的“难局”,“喊不住,管不了,只能管他冷不到,饿不到。”
3日下午2点过,成都蜀陵路一平房内,13岁的洋洋(化名)趴在床上玩笔记本电脑。听见开门声,他迅速合上电脑,站了起来。“你又在耍啥子?”“没有。”面对爷爷欧庆元的询问,洋洋有些不自在。
最近一段时间,洋洋在家里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因为被禁止玩手机了。这一切,源于9月20日欧庆元到银行取款时,发现卡里两万四千多元钱不翼而飞。几经询问,洋洋终于承认,钱是自己花的,全部用于打游戏了。
得知真相后,欧庆元老两口生过闷气、发过脾气,还第一次用衣架打过洋洋。然而,孙子拒不认错的态度,让老两口只能无奈摇头,“喊不住,管不了,我们实在没办法了。”
两万多元的积蓄被网络支付,知道密码的孙儿最可疑,“他拿这么大笔钱去干啥子?”
9月20日,是欧庆元很长时间来第一次到银行取钱,拿的是老伴肖圣芝的工资卡。一年多前,肖圣芝在成都一家医院干起保洁,每月有1890元的工资。因为不识字,老两口从未独自去取过钱。“这次是急需用钱,专门找了弟媳过来,帮忙一起去取。”
然而,插入卡,输入密码,弟媳却发现卡里只有15.94元。“咋可能,这卡里的钱就没怎么取过,是不是弄错了?”欧庆元有些懵了,又让弟媳查了一遍,可还是一样的结果。在弟媳的提醒下,他跑到银行柜台打印了流水账单。一笔笔支付金额让他惊讶地瞪大了眼。
流水账单是今年6月到10月的所有收支记录,除了每个月中旬的工资收入,其他的记录都是支出,金额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最多的一笔是900元,交易日期显示为8月10日。而每一笔支出,都是通过某在线平台支付的,总共两万四千多元。
到底这些钱是谁用的?
欧庆元先后询问了老伴和儿子,但都不是。欧庆元匪夷所思间突然想起,这张卡的密码,除了自己和老伴外,还有孙子洋洋知道。孙子是他们身边唯一识字的亲人,欧庆元很信任洋洋,“前几次取钱,是让他去取的,密码他是知道的。”
但这一猜测,让欧庆元和老伴都有些不敢相信。“平时除了爱耍游戏外,其他事情还是很听话的,他拿这么大笔钱去干啥子?”
纠结和焦虑中,老两口终于等到洋洋放学回家。“你是不是用了奶奶卡里的钱?”欧庆元试探地问,但洋洋却一口否认,“不是,我又弄不来。”之后,洋洋就低着头一言不发,再三询问,回答就只有三个字“不晓得”。
获知真相,老两口更痛心孙儿如此痴迷于游戏,却奈何“喊不住,管不了”。
一家人软硬兼施,当天晚上,洋洋终于承认自己动了这笔钱。他说,今年暑假时,自己迷上一款以卡通人物为主题的手机游戏,钱就是花在这个游戏上面。
欧庆元这才意识过来,每天他一回家,洋洋就会找他要手机,“我也不懂他拿去干啥子,问他他又不耐烦,就没多管了。”
洋洋说,刚开始他并不知道这款游戏要付费,但当界面上跳出绑定银行卡能够得到礼物时,他想也没想就把奶奶的工资卡绑定了,“我去取过钱,记得密码。”然而,玩着玩着,洋洋越来越着迷,会毫不犹豫地根据游戏提示进行充值升级。
洋洋并不记得第一次充了多少钱,也不知道自己总共充了多少次,他更没向家人提起此事。
直到事发后,肖圣芝才想起孙子的不对劲。这张卡开通了短信提醒功能,每次工资到账,肖圣芝都会让洋洋帮她查看短信,“最近几个月,他看完就把短信删了,我问为啥看不到了,他还让我放心,说钱都存起的。”
3个月时间,卡上的钱被洋洋用光了,得知真相那一刻,肖圣芝泣不成声,“这是我们攒下来的养老钱。”平时,欧庆元在家附近靠拉三轮车,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是一家三口的日常开销,而肖圣芝的工资则存下来。
“如果不是这次取钱,要到过年才会晓得这事。”相比省吃俭用存下的积蓄就这样没了,老两口更痛心的是,洋洋如此痴迷于游戏,而且一直在掩饰自己的错误,并且至今没有认错。
9月24日那天晚上,欧庆元第一次用衣架打了洋洋。以前,他也因洋洋去网吧玩游戏动过手,“但从来没打这么狠,真的是太气了。”
欧庆元一家从资阳来成都打工,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洋洋从小一直跟着自己长大,“两岁多时,他爸妈又离婚了,就我们老两口管他。”
然而,虽然生活在一起,祖孙之间却并没有太多交流。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洋洋就迷上了游戏,常常去网吧里玩。说及此,老两口也很无奈,“喊不住,管不了,只能管他冷不到,饿不到。”
孩子父亲后悔关心不够,决定回成都找份工作,“还是在身边多管着点他”。
11月3日,洋洋放假在家,趴在床上玩爸爸欧平买的笔记本电脑。在这十多平米的家里,这一台价值1000元左右的电脑,是最值钱的东西。
今年年初,考虑到洋洋上初一,家里没人辅导学习,欧平特地托朋友买了台二手笔记本电脑,还给家里装了wifi,“买的时候就跟他说好,这是用来查学习资料的,要上网,只能在作业做完后。”
因为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家一两次,欧平只能从一个月三次的电话中了解洋洋的一些情况。就在2014年,他得知洋洋常进网吧后,曾一度回成都,“待了近一年,感觉他有所改进,就又出去打工了。”
9月21日,在雅安打工的欧平得知洋洋因玩游戏花掉了母亲两万余元存款后,叹了口气。“我也在反思自己,对他的教育和关心确实不够。”欧平说,他准备到成都来找份工作,“还是在身边多管着点他。”
与此同时,在邻居的帮忙下,欧庆元老两口得知,洋洋所说的那款游戏所属的运营公司就在成都。随后,在媒体的帮助下,老两口找到该公司负责人并说明了情况。最终,该负责人决定将钱退还。
然而,工作人员在查询后发现,洋洋提供的账号只消费了8190元。也就是说,还有一万多元不知去向。欧庆元多次询问,洋洋一口咬定,只用银行卡充值过这一款游戏。“他还瞒着我们。”欧庆元扶着额头不住叹气。
3日,在记者多次询问下,洋洋终于松口,还玩了两款网页游戏。目前,记者正在联系两款游戏的运营公司。
专家说法 “家庭网民化”这潮流怎么破?
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认为,如今,网络文化强大的渗透力不但影响着每一个成年人,还正侵蚀少年儿童。他们的童年不再热衷于跳绳、骑自行车、打弹珠,而是手机和IPAD上的各种游戏,很多游戏里,充斥着血腥暴力、金钱至上,残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扭曲着他们的认知。
在网络长期的影响下,“家庭网民化”愈发明显。“我经常看见很多父母,一边带孩子,一边自己就玩着手机游戏,孩子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会了。”另外,无论是学校,还是周边的环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在玩着手机游戏,无形之中在孩子内心形成了攀比意识。
如何疏导?
纪大海说,孩子迷恋网游,是为了获取心理上的自由感和自我支配感,不少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沉溺,往往采取强硬手段,如没收手机、限制外出,限制零花钱,甚至于打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纪大海说,要想拯救网瘾孩子,需先转变家庭教育方式。首先,家长应加强监管,不能因为嫌麻烦,对孩子玩手机视而不见;但是,家长也不能一味地限制,应抱着接纳的心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懂得孩子迷恋的是什么,从中找到与孩子缩小距离的办法,从而正确疏导;最重要的是,家长应给孩子多一些陪伴,用其他健康幽默的亲子活动,代替网游,如讲故事、编排家庭小戏曲、唱歌、跑步等等,并且带头示范,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情趣。同时,家庭应与学校建立联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们有正确的娱乐方式,培养正确的文化思想,去除攀比心理。(记者吴冰清李天宇 摄影吴小川)
对话
知道这是辛苦钱不承认是怕挨打
3日下午2点,记者跟随欧庆元回到其家中时,放假在家的洋洋一个人趴在床上玩着电脑。他有些瘦小,校服穿在身上松哒哒的。提及玩游戏一事,他的头埋得低低的。
记者:知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洋洋:(摇头)
记者:这些钱都用来干什么了呢?
洋洋:买装备。
记者:你知道这些钱是爷爷奶奶辛苦赚来的吗?
洋洋:(点头)
记者:平时去网吧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洋洋:爷爷给的早饭钱。
记者:为什么之前不主动承认错误呢?
洋洋:(扶了扶眼镜)早点说了还是一顿打。
记者:现在有没有觉得自己错了呢?
洋洋:嗯。
立即评 手游,别给孩子“挖坑”
沉迷手游的洋洋,不仅花光了奶奶辛苦攒下养老的两万积蓄,更是让这个本就困顿的家庭越发艰难。一面是经济上的损失,另一面则是情感上的伤痕。而这,恰是这个不幸故事的一体两面。当然了,倘若置之于更为广阔的语境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类似的事件并算不得新鲜。“熊孩子”玩游戏坑惨家人的桥段,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几乎横贯始终。
一再上演的雷同剧情,隐约有着某些相似的元素。比如说,隔代抚养。爷爷奶奶们与“家庭第三代”的矛盾,往往在“游戏败家”的吵吵闹闹中推向顶点;再比如说,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移动支付的便捷化加之手游的低门槛化,又在技术层面催化了孩子们的心智早熟……而相较于对传统意义上所谓“网瘾”的警惕,现代家长对子女过早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似乎远未能施加足够的积极干预。
一个13岁的孩子,在手游上花费重金。这固然有家庭教育不当、管束不力的原因,但除此以外,相关游戏开发与运营方,或许也难辞其咎。当形形色色的手游,有意无意地拒不设置必要的年龄筛选模块,而总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诱导消费,那么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洋洋重蹈覆辙。有必要重申的常识是,支付行为,必须与法定的民事行为能力相匹配。手游的设计与赢利,也该尊重这一基本原则!
不让孩子跳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挖坑”。强化前端的行业监管与产品标准化,才可避免误人子弟、祸害家庭。在此基础上,我们当然也该去思考,怎样才是合适的家庭教育方案?移动终端硬件,又该如何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别地施加影响?(蒋璟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