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11:32:24

重庆"七条新政":科研项目中人力资源费可高达60%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27 14:14    点击量:337    

  云南沙帽山风场的重庆海装风电机组(资料照片)

  重庆市科委实施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直接经济效益已达100亿元以上。重庆由此成为我国最大的轻轨装备研发与生产基地。(资料照片)

  重庆市科委主任李殿勋

  48岁的李殿勋去年2月就任重庆市科委主任。这名出身于农家的官员在履新一年多时间里,主导推行了让全国科技界为之一振的“七条新政”改革。

  该项改革在赢得大面积叫好的同时,也有高校教师当面质疑李殿勋,“公平在哪里”?

  其所指的“公平”是指,根据“七条新政”,一名专家如果承担了一些咨询类的项目,最高可以将60%的经费领入自己的钱包,且不需要发票。考虑到专家平时也在正常领取工资,这笔动动脑子和嘴皮子就能得到的“横财”在一些人看来不够“公平”。

  但在李殿勋眼中,中国接下来的发展太需要科技创新了,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动力和激情,“为此,对真正有才的专家学者,政府要‘给名、给利、给兴趣(允许其按照自己的科学兴趣自由探索创新)’。”

  “七条新政”试图在重庆营造出一个“科研人员可以凭才干和贡献获得收益”的政策环境,尊重科研规律,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李殿勋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重庆的“七条新政”归纳起来,就是“管住两头、放开中间”:坚持目标导向,在前端立项时,真正引入竞争;在尾端验收时,引入第三方进行专业的评审;将中端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项目经费使用的管理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干涉科研项目的具体执行过程及其经费的调控管理”。

  取消科研人员的项目申报经费预算

  “谁能预测将用300张纸、200个墨盒?”

  重庆的“七条新政”,其基石是定额资助: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申报单位不需报送项目经费预算,市科委不再组织项目预算评审。

  1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科技主管部门按照目标导向原则组织编制项目经费概算,项目实行“总额控制、公开招标”。1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实行定额资助,不进行预算评估。面上资助项目一律实行“定额资助、竞争立项”。

  换言之,这确立了新的游戏规则:政府先征集需求、编制方案,确定要干什么、花多少钱、多久完成、做成什么样等问题,论证后公开发布。随后,科研人员参与“竞标”。“中标”者在科研经费使用时有相当的自主权,政府只看其能否通过第三方进行的评估验收。

  与传统模式相比,新规则在“花多少钱”问题上有两大根本性变化:一是让科研人员摆脱了过去异常头疼的经费编制,可以集中精力参与竞争立项;二是少了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在项目经费方面的“讨价还价”,官员少了“自由裁量权”。

  “重庆是全国首个取消项目申报经费预算的省市。”李殿勋表示,“科研人员大多不懂财务,如果让他们付出很大代价、花费很多时间,来编制毫无实质意义的项目预算,就是巨大的浪费。”

  “创新是无规则运动,专家也很难精确预算科研所需的准确费用。”他说,“谁能准确预测到自己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需要300张纸、200个墨盒?”

  取消项目申报经费预算,如何实现经费的管理和控制?李殿勋表示,政府将委托专业机构对科研项目的社会平均支出进行评估,根据预算,全额或按比例确定。

  市场类科研项目推行事后补助

  “英雄不问出处,野百合也能有春天”

  为了更加注重引导创新主体增加科研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七条新政”规定,市场类科研项目将采用“后补助”方式。

  过去,市级科研项目“事前投入、无偿资助”,形成了学术上的“马太效应”,那些拥有学术“大咖”“学霸”的单位或个人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高大上”项目。而“后补助”政策,意味着“矮穷挫”的“学渣”只要能成功地解决市场需要的科研问题,能够有创新型的科研成果,也可能获得补助,“英雄不问出处,野百合也能有春天”,科研也“不看广告、只看疗效”。

  李殿勋解释,科研项目可大体分为公益类和市场类,前者的受益方是不特定的公众。“比如三峡生态保护,没有特定的受益人”,对于此类科研项目,实行目标验收、同行评价、政府购买、事先资助,追求长远的公共利益。

  对于市场类的科研项目实施“后补助”,一是对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实行约束性后补助,按目标进度拨付,二是对于企业个性技术创新项目采取奖励性后补助,一次性到位。

  李殿勋说,我国的很多科研项目立项时吹得天花乱坠,看上去貌似有市场“范儿”,但最终却被证明并没有转化价值。“为什么没有转化?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有时是因为研究者的目标就是上项目、应付考核、评职称,他们在出发的时候就没有想到终点上的市场运用。”

  “既然是市场类的科研项目,就必须经过证明确有转化价值,才能得到资助。”他说,美国做得更“绝”,直接购买首台产品。

  “后补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杜绝经费的浪费,更重要的在于,引导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做研究,做出来的成果能经得住市场和社会的检验,避免浪费巨大的机会成本。”

  人力资源费比例提高到30%至60%

  “学者智力的价值应该得到承认”

  科研项目费用中可用于人力资源费的太少,限制太死,严重挫伤了科研骨干人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低收入水平让很多有学识的人放弃了精心做科研的选择——过去,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这一问题广受诟病。

  “按照以前的规定,绩效支出一般不超过政府资助经费的5%,而且这笔钱只能用来支付临时工的劳务费,正式科研人员不能领取。”李殿勋表示,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正式科研人员拥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不应该再有额外的收入。

  “学者不应该‘吃大锅饭’,鼓励科研创新,应该首先确认,科研人员的智力也是有价值的。”在他看来,为了更好地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就要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尊重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动和创新成果。

  为此,“七条新政”规定,科研项目人力资源费比例提高到政府资助经费的30%,其中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和软件开发项目人力资源费最高可达60%,并且实行签字领取,报账时不需要发票。

  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方面,该举措的“刺激”力度不言而喻。“重赏之下,必有智者。”

  李殿勋表示,新政策意味着,除必要的专家咨询费外,科研项目经费的相当部分可作为科研人员的创新绩效、创新津贴,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

  项目承担单位可自行确定和调整科技经费支出结构

  “由做菜的厨师决定买酱油还是买醋”

  过去,科技经费管理规定过细,基本原则是,以最初申报的经费预算作为依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如果需要更改经费的用途,更改的比例有限制,申请更改的程序异常繁琐,坊间抱怨为“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这样的管理方式早已成众矢之的,但却少有实质性的变革。

  李殿勋说,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项目立项之前就把各项费用支出都预先设计精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一些研究周期比较长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相关产品服务的价格水平还可能变动;也可能出现技术方案调整的情况。“因此,科研经费支出应该允许适当的弹性,应该由做菜的厨师决定需要买酱油还是醋。”

  “‘七条新政’在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上做到了充分放权。”他表示,除人力资源费支出比例调高外,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研发的实际需要,自行确定和合理调整政府资助科技经费的支出结构,不用再报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方面,科研机构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在硬币的另一面,这也意味着项目承担单位有更大的责任,将真正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经费使用的主体和经费管理的主体。

  不过,政府虽简政放权,但并非放任不管,“我们通过建立一套评估和监督体系,在引导项目承担单位建立尊重创新规律、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费管理制度时,会对他们加强引导监督。”

  “根据新的规定,科研人员自主调节,理论上讲可以把经费的70%用于召开学术会议,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李殿勋表示,过去,为了能在报销时合乎规定,科研人员被逼大量作假,让项目的开支看起来与最初的预算吻合,“管理看来非常严格,其实并未起到实际作用”。

  科研经费结余一律归己不再收缴

  “高级知识分子作假降低了精英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

  按照过去的管理规定,如果科研项目剩下的经费太多,甚至可能影响结题。因此,科研经费如有结余,项目结题前“突击花钱”,四处找发票报账,这几乎已成为科研界的“潜规则”。

  “按照‘七条新政’,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通过结题验收的政府科研项目,结余的科技经费不论多少一律不再收缴,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用于科研相关工作,包括奖励给科研团队。”李殿勋表示,这将使科研人员从繁琐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潜心从事科研工作,以及后续研究和成果转化,也让科研经费“钱尽其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不过,对于没有通过目标验收的项目,将严格实行财务清算,由专业机构进行审计,收缴违规资金和结余经费,并将对严重违规的项目实施单位或项目负责人列入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黑名单”。

  “过去,科研人员立项前‘千方百计编预算材料’,结题前‘托亲找友弄充账发票’。”李殿勋说,以这些年的情况看,几乎每个项目的钱都会花光,“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仅仅有几百万元的结余,还是因为科研项目负责人犯了事、项目中断而产生结余。”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从表面上看,“突击花钱”是货币的损失,其实,更大的损失在于降低了道德水平。“科研人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及其学生、家庭参与作假,降低了中华民族精英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示范效应非常恶劣。”

  他说,既然已经定额资助、授权管理、包干使用,“节约归己”的规定就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发。“毕竟,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最没有效率。”

  横向课题不再低人一等

  “第三方验收更有公信力”

  从积极的方面看,“七条新政”将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将他们解放出来认真地做科研,但是,从消极的方面看,一旦失控,科研经费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成为科研人员的“唐僧肉”。

  避免失控的最紧要环节,在于真正过硬、专业的验收。

  “七条新政”规定,为了简化验收程序,项目验收结题前科技主管部门不再组织财务审计,将由政府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服务,按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独立、专业化验收。

  “多年来,项目的结题验收大多是项目管理部门组织评审、项目承担单位自己出钱请人的‘走过场’式验收。几乎就没有验收不过关的案例。”李殿勋称,今后,所有科技计划项目将严格按照任务书的约定进行目标验收,验收专家将在评审专家库中按技术领域随机抽取,专家咨询费改由政府统一承担,避免“吃人家的嘴软”。

  这将彻底改变多年来走过场式项目验收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真正实现项目的“立项、管理、验收”三分离。

  “七条新政”还规定,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一视同仁,真正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

  过去,科研人员承担来自市场的横向科研项目,在进行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科技奖励等时总是“低人一等”,不能与承担来自政府的纵向科研项目同等对待、考核,很不利于调动他们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积极性。

  李殿勋透露,下一步,重庆市科委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和操作机制,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推进“七条新政”的落实见效,发挥好计划项目的导向作用。一是全面推行竞争立项,实现公开充分竞争;二是调整财政科研经费对科技专项支持方式,公益类专项进一步扩大资助面、减少资助额、注重应用性,市场类专项进一步聚焦新兴产业、突出转化效益;三是创新财政科研经费监管模式,推行“授权管理、包干使用”的经费管理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向科研经费转化的比例;四是创新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方式,坚持目标任务导向,全面推行第三方集中验收制度;五是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创新规律 “多维评价、效益优先”的评价体系;六是推进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与成果转化政策激励。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