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软件”,让急救设备用起来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15 15:46 点击量:353 大
中
小
两年前,15台抢救心源性猝死病人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即AED)被放置在杭州的部分公共场所。但有记者近期走访发现,这15台机器两年来没有一次被使用过。根据记者在杭州多个街头的随机采访,接受采访的近40位市民中没有一人知道AED,更不用说安放的位置和遇到紧急情况如何使用。另外,很多人群密集的场所比如商场不愿安装免费提供的AED,原因是担心万一抢救不过来而承担责任。
稍有点医疗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很多心脏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更有特别的、真切的含义。抢救时间早几分钟或晚几分钟,病人的命运就迥然不同。因此,在公共场所安放AED这样的急救设备,意义重大。如果这些设备能够派得上用场,为患者争取宝贵的几分钟的时间,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可谓功德无量。遗憾的是,杭州15台急救设备,在安装整整两年之后,却一次也没有发挥作用。这不仅是对财力的浪费,更是生命的遗憾。试想一下,如果有患者突发疾病,设备近在咫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而逝去,那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
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我们很多方面的硬件设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甚至比起发达国家都不遑多让。但相比起来,“软件”却没有跟上,造成的结果就是硬件的使用效率不够,甚至是闲置。杭州AED的现状就是一个活生生例子。
那么杭州AED在“软件”上的缺失究竟何在?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在操作细则方面没有跟上,责任不明确。商场等公开场所拒绝安装AED,他们的顾虑不无道理。在人们扶老太太过马路都顾虑重重的大背景下,商场肯定会考虑抢救病人的风险,抢救失败的后果。因此,法律法规一定要在这方面有所规定,免除施救的人或者机构的责任,从而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免除责任的前提下,法律可以有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如同消防等设施一样,AED可以在特定的场合强制安装,无须获得相关个人或机构的同意。
其二,人们普遍缺乏急救的意识和技能。在我们的教育中,关于急救、避险这一类极其重要的知识,总是付之阙如。所以当身边出现危重病人突发病情时,能知道打个120电话的就算不错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急救。因此这块短板亟需补齐,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都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并且落到实处,务求实效。不言而喻,从娃娃抓起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宣传教育不够。据记者调查,杭州人几乎不知道AED的存在,也就谈不上如何有效的利用它了。政府部门既然舍得花钱安装AED,那么也不应该吝惜宣传教育的费用。应该利用各种平台、各种形式,让公众有效地了解到关于AED的信息和使用技能。这是AED能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