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商台生为两岸领导人会面“点赞”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09 11:52 点击量:409 大
中
小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两岸领导人7日实现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大陆各地台商、台生对此高度关注,给予积极评价。两岸领导人跨越66年时空的握手场景,让他们深受感动,会面成果更让他们备感振奋。他们纷纷表示,对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充满期盼。
“两岸领导人的手第一次握在一起,握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未来两岸的发展。”
7日下午,到外地出差的捷安特大陆区总经理郑宝堂一住进宾馆,就打开电视收看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报道。
“真是不容易啊!”郑宝堂感慨地说,两岸领导人实现首次会面,对增进两岸相互理解、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希望未来两岸之间的产业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都能更上一层楼,台商能持续受惠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
江苏台商、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孙德聪说,两岸领导人会面进一步提升了两岸互动的层次,重大意义不言自明。两岸中国人应携手发展,共圆民族复兴的梦想。
在福建工程学院任教的台胞王嘉宏说,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可谓“名正、言顺、事成”,受到全球瞩目,让大家看到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让人们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更有信心。携手为中华民族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是两岸百姓共同的梦想与期待。
“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手第一次握在一起,握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未来两岸的发展。”福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男说。
这位在福州投资超过20年的台商,亲历了两岸交流一步一脚印往前走的过程。他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希望未来两岸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为两岸同胞谋得更多福祉。
“两岸领导人见面的那一幕,看得我热泪盈眶,感觉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下来。”
“两岸领导人见面的那一幕,看得我热泪盈眶,感觉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下来。”福建台商、两岸经营者俱乐部执行主席孙景生说。
他表示,对台商而言,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不希望两岸关系再度变冷,不希望多年打拼的事业受到影响。两岸领导人会面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我们相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台商要更积极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心力”。
“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会面时回顾的那段历史往事,福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陈秀容有着切身的感受。
“我父亲十多岁从福州长乐去了台湾,从此与亲人分隔两岸。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由香港转寄才有了家书往来,我对父亲当年焦急等待故乡来信的模样仍记忆犹新。”她说。
陈秀容的父亲1987年回闽投资,作为台商的第二代,她继续留在福建打拼。“习近平总书记在会面中表示,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让我深受鼓舞。”她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已经打开,不应该再被关上。大陆方面非常支持台商发展,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程丰原是扎根珠三角的一位老台商。7日下午3点到5点,他几乎一直守在电视机前,收看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报道。
程丰原说,两岸领导人实现会面,将两岸互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作为长期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我们期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持续向前推进,两岸领导人会面给台商派了“定心丸”,相信在两岸经贸互动领域很快会有利好效果呈现出来。
“两岸领导人都可以握手,坐下来交谈,未来两岸之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通过沟通而相互理解呢?”
复旦大学是上海市就读台湾学生最多的高等学府,目前在校台生约有200人,他们对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也高度关注。
来自台北市的袁亮天在大陆已经生活7年,现在是硕士三年级的学生。“过去从来没想到两岸领导人能够见面,昨天下午在电视里看到双方握手的场面,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他说,两岸人民都不希望两岸关系发生倒退,此次历史性的会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两岸的良性互动。
在江苏创业的台湾青年汤心葶说,在新闻里看到两岸领导人会面,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激动。“两岸的未来要靠青年一代来接力,希望两岸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建立更深厚的友谊,相信我们台湾的年轻人也能在大陆获得更多更好的创业机会,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实现梦想。”
扎根上海近十年的台湾导演李立亨说,两岸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如今两岸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面,使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站上了新的起点。“两岸领导人都可以握手,坐下来交谈,未来两岸之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通过沟通而相互理解呢?”
武汉台商、华城电机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士明说,两岸领导人会面是炎黄子孙的一件大事。只有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台商在大陆打拼才能安心。“我们应当用毅力和智慧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和平繁荣的未来,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执笔:陈键兴。参与采写:许雪毅、刘巍巍、王攀、许晓青、潘清、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