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国企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0 10:20 点击量:361 大
中
小
解决民资积极性问题,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上动大手术。以放开市场为主线大刀阔斧改革,如彻底收缩国企战线,进而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给民资民企。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披露,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问题备受关注。要知道,民间投资、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就当前看,能否激活民间投资,调整和改革以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投资格局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是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民营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为全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占到80%以上。
前两年民间投资十分活跃,投资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高,市场配置效率就高,市场产出效益就多。因为民间资本积累本就是从市场中拼搏出来的,就贴近市场。更重要的是,民间资本都是民营企业们的血汗钱,产权明晰,投资与产出效益约束性非常强。这与国有资本、政府投资资本的情况有别。
可没想到,民营资本投资的春天颇显短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民间投资增速普遍在20%以上,但随后增速不断放缓,今年3月同比增速还不到5%。
什么原因使得民营资本投资如此大幅下降呢?首先是前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为此,国务院5月4日召开常务会议罕见提及,要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察。李克强总理还直言:“说实话,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没门比“玻璃门”等对民间资本的危害性更大,但愿国务院督察组能够督察出成效。
其次,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快速增长对民间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发力财政政策,重点集中在大型基建项目,而基建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历来都不是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中国的基建投资主要还是国企主导。除了信贷资金大举流向房地产外,政府主导的地方债、城投债等融资投资大幅度增长。
地方政府杠杆空间也在加速释放。此前彭博社报道,中国2016年新增与置换地方债发行总量预计为6万亿左右。这较去年置换债的3.2万亿元规模大幅增加。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从置换规模上看,今明两年将有逾11万亿元债务需要置换。此外,今年城投债发行规模井喷,Wind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城投债共发行652只,规模高达6501.6亿元,发行数量较上一季度增加近一成,3月城投债发行量创单月历史新高。此前报道国企安排的重点项目投资资金高达4万亿元以上。
经济学上一个基本原理是,社会各种投资力量,一方过于强势,投资增速过快,必将对另一方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政府对民资的挤出效应尤为明显。政府把市场干得事情都干了,市场就没事可干,民资也就无路可走了。
从根本上需要思考的是,对民资的一些小恩小惠、放点权让点利的优惠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这些措施落实上非常难,流产的可能性很大,变数很强。解决民资积极性问题,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上动大手术。以放开市场为主线大刀阔斧改革,释放大的改革红利给民资民企,比如,彻底收缩国企战线,给民资让出市场,彻底打破行业市场领域垄断,让民间畅通进入各个领域投资。(余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