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2:56:58

军科某研究院研制了单兵帐篷和保暖睡袋保障官兵睡上安稳觉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01 11:52    点击量:257    

   原标题:极寒天气条件下,军事科学院某研究院研制的单兵帐篷和保暖睡袋——保障官兵睡上安稳觉

    某型野战卧具试验现场。邵龙飞 摄

    “6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之役,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忍受着低温的折磨,期盼着漫漫寒夜早些过去……”每每翻阅这段军史,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马天都格外痛心。他清楚,对于在寒区作战的官兵而言,一套轻便保暖的野战卧具是何等重要。

    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

    1月下旬,记者跟随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来到黑龙江漠河,在陆军某边防部队的配合下,开展极寒条件下某型野战卧具寒区试验。

    “这里的最低温度低于-50℃,越冷越能检验装备的适用性!”这天夜里,北风呼啸,记者被冻得恨不能蜷缩成一团,马天却一脸兴奋。

    “准备宿营!”参试连队副连长刘迪一声令下,官兵在室外冰雪地面上迅速扎起单兵帐篷,鼓起睡垫,钻进睡袋。

    此刻,挂在帐篷外的水银温度计显示温度为-26℃。

    “装备战场试验是检验装备战技术指标和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是形成战斗力的试金石。”马天告诉记者,“实验室也能提供较好的模拟环境,一定程度加快研发进程,但很多隐患常常在野外极限条件下才会暴露,所以必须经过真人现地测试。”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上等兵小彭那边便出现了状况——由于户外太冷,睡垫的充气袋变硬,导致操作难度增加。原本只需要2分钟的充气过程,他用了近6分钟才勉强完成。

    面对这个问题,工程师任鹏飞认真在记录本写下“要增强充气袋材料在严寒条件下的耐低温性能”,并打上一个三角符号以示重点。

    为有切身感受,在征得任鹏飞的同意后,记者也侧身钻进单兵帐篷体验。

    帐篷空间正好容纳一个人,睡垫非常柔软,拉上睡袋拉链后,记者从头到脚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鼻子和嘴巴露在外。不一会儿,记者明显感觉到身子逐渐暖和起来。

    “任鹏飞工程师将和大家一起参试,过程中感觉哪里不舒服,马上提出来,随时有人处理!”原来,为确保参试人员安全,避免发生冻伤等意外情况,项目组不但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及时处置突发情况,还组织科研人员全程试用体验。

    “13号参试对象,胸部温度36.10℃、大腿温度36.09℃……”试验开始后,负责温度测试的工程师李晨明启动电脑中的温度数据采集系统,接收无线温度传感器传来的数据。

    “为了最大限度检验装备性能,试验测试将从现在开始,持续到明早6点。”李晨明介绍,为定量检验装备效能,他们采取实时监测参试官兵胸部、前臂、大腿、小腿、脚趾5个部位体温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深夜,鼾声陆续从帐篷中传出……

    “看起来,官兵睡得还算香甜!”李晨明将自己裹在大衣里,盯着电脑屏幕自言自语。

    凌晨3点,马天从帐篷中钻出。

    “情况怎么样?”“基本上都处于睡眠状态,中间有个别人醒来,但也能很快重新入眠。”

    马天露出满意的神情:“你休息会儿,我来替你采集数据。”

    “我们军需工程技术人员也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马天讲起了一段往事——

    那年,为测试某型巡逻被装性能,他带队赴新疆阿勒泰进行冬季试验。为获取极限数据,他跑到山顶测试,因为那里风更大、气温更低。

    寒风如刀,科研人员和战士们同走巡逻路,一边采集数据、一边听取官兵意见。不久,他们又转战西藏墨脱的山地丛林,接受崎岖地形、暴雨、泥石流和旱蚂蟥的考验。

    “外场试验机会难得,必须尽可能采集有效数据,听取官兵意见建议。”马天感慨地说,“军需装备与官兵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性能上毫厘之差,战场上天壤之别!”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参试官兵陆续从睡梦中醒来。再看温度计,室外温度已达到-35℃。

    “这个睡袋真暖和!”走出单兵帐篷,不少官兵竖起大拇指。

    “睡得不错,就是醒来感觉后背有点凉。”原来,为了检测装备的极限性能,任鹏飞在测试中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按照设计要求,原本应当将两层睡袋配套使用,他却只用了一层睡袋进行试验。

    “这说明单层保暖型睡袋基本上能够满足野外宿营要求。”说完,任鹏飞伸了个懒腰。晨光中,他的身影在雪地上拉得老长……(邵龙飞、匡小文)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