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限流更重要的是找回南锣鼓巷的文化味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7 11:02 点击量:295 大
中
小
限流固然重要,如何让南锣鼓巷自内而外散发文化韵味更重要。南锣鼓巷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通过有效限流和培育文化精神,风情才会成为南锣鼓巷的真正标签。
从4月25日起,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的南锣鼓巷,正式暂停接待旅游团队,迈入“散客时代”。当日起,东城区开始在路口安装防撞箱禁止大巴车停靠,关停无证照商户等。
“商业味道太浓,丢了文化,丢了魂儿”——曾有人如此评价南锣鼓巷。人流“超载”,除了让南锣鼓巷不堪重负,游客也难有良好体验。在一些景区倾力申请加A之际,南锣鼓巷主动去A,是无奈之举,更是为了减负。
再过几天就是五一小长假,对南锣鼓巷来说,这是一次小考,也是一次挑战。一方面,早有旅行社表示要将团队游化整为零,让团员以散客身份游览南锣鼓巷。另一方面,游客也有逆反心理,越是限制他们可能越有兴趣,无论去A还是暂停接团,客观上都起到了为景区做广告的效果,没准会吸引更多游客。
尽管如此,限流总有其必要性。一些地方的限流经验也可以借鉴,比如线路错峰,有景区管理方把整个街区的景点打散,按不同顺序重新组合排列,成为多条游览线路,每个旅游团分别走不同的线路,便可以缓解某一处景点特别拥挤的情况。再比如,有的地方,临近节假日时号召本地市民“上山下乡”去出游,把景区让给外地游客。同时,加快景区建设,比如增开停车场至各景点的公共小交通,通过网络实时发布各景点、街区游人数量,以此来达到限流、疏导的目的。这些做法都值得参考。
当然,其他地方的措施不可能完全契合南锣鼓巷,限流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而不能寄希望于某一项举措。最重要的是,不能为了限流而限流,而应明晰为何限流。作为有740多年历史的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南锣鼓巷最“值钱”的就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南锣鼓巷也名列市政府批准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既然如此,就应该驱散南锣鼓巷的过度商业化气息,恢复她的文化气质,做大做好历史文化课。
不少到过南锣鼓巷的游客普遍感受是,只见商业不见文化,只见利益不见品位,甚至感叹卖的东西贵且不说,还很庸俗。南锣的老住户也称,“南锣刚兴起的时候,街上都是创意文化商铺,而且京味儿十足,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各种商铺蜂拥进驻,南锣的味道跑偏了”。这就给管理方提个醒,限流固然重要,如何让南锣鼓巷自内而外散发文化韵味更重要,否则即便人流少了,却仍像暴发户似的,又有何益呢?
2014年,南锣关停并转了76个低端业态商户,接下来还要关停数十家有问题商户。同时通过并、转、升,逐步实现业态升级,这是好事。抑扬并举,双管齐下,在遏制过度商业化的同时,如何提高南锣鼓巷的文化含量,仍需下大力气。有报道称,几年前南锣鼓巷有一家名为“喜鹊”的咖啡馆,很有文化气息,也有北京特色,但后来被改成三家店铺,卖着俗套的鸡排、鲜果饮料和泡芙。据称,不单是喜鹊,南锣鼓巷很多这种“慢时光”的店铺都不在了,令人遗憾。如何让那些有文化品质的店铺回来,并能生存得好,如何让南锣鼓巷不被庸俗气息裹挟,回归昔日清新而清幽的氛围,值得思量。
南锣鼓巷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风情”二字,意味深长。通过有效限流和培育文化精神,风情才会成为南锣鼓巷的真正标签。(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