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技、旅游、金融 在上海看演艺跨界的创新活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28 11:17 点击量:362 大
中
小
新华社上海10月26日电题:“艺术+”科技、旅游、金融 在上海看演艺跨界的创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
穿戴上VR设备在剧场空间探索未来世界,身处剧院亦能成为拯救宇宙飞船的“大英雄”,打开胃口便能美食与戏剧共享……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艺项目创投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制作公司端出一道道创意十足的演艺跨界“菜品”,在上海投出寻求合作的橄榄枝。
20岁正青春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探索前沿艺术,为全球艺术家、制作人搭建平台,共商科技、旅游、金融为艺术带来的创新活力。
如临其境 科技让“观众”成为“参与者”
“我们将用VR、AR、交互技术,让观众体验一次前所未有的时空之旅,每15分钟25个观众入场,在戏剧空间亲自探索解读其中的科幻故事。”英国“浸没”演出公司执行艺术总监约翰·芒罗带来沉浸式戏剧《明镜之路》,“我们把上海定为作品的初始制作地,希望能以中国为起点,走向西方、欧洲和美国。”
观众不再满足于做单纯的“看客”,更希望全面感受和深度参与到一部戏剧之中。“娱乐边界从单纯的舞台演出拓展至沉浸式体验。VR、AR等科技手段的不断革命带来了受众体验感的升级换代。”上海瑞力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峰说。
此前已成功在上海上演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爱丽丝冒险奇遇记》的英国WE文化传播公司,这次又将融合多媒体艺术装置与美食,打造《味蕾殿堂》给观众提供包括味觉在内的多感官艺术之旅。
“技术最初被认为对艺术是有威胁性的,但事实证明,技术的利用能打通观众不同的神经系统,放大人类的艺术体验,甚至能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加速不同产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美国纽约三腿狗艺术科技中心执行艺术总监凯文·坎宁安说。
文旅相融 艺术让“舞台”变身旅游“目的地”
“已完成《不眠之夜》的25刷,距离50刷目标还有半程。”在香港工作的白领小易是戏剧的狂热爱好者,当知道风靡纽约的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落地上海,她已经飞来上海十多次,只为一遍遍去体验戏剧中不同的故事线,“不算机票、住宿,单是门票就花掉了近两万块,真是领会了上海的‘魔力’。”
“伦敦是全球知名的演艺之都,拥有200多个剧院,分析研究显示,戏剧是把全球游客吸引到伦敦来的重要因素。”英国伦敦剧院协会总裁朱利安·伯德认为,演艺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造就一座城市的魅力“名片”。
来自浙江嵊州的越剧小镇则瞄准了环上海3小时的文化旅游线路,在山水田园之间建起10个风格功能各异的剧院,依托当地越剧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入手,为都市中的人提供一种清闲与文化享受兼具的旅游方式。
“上海正在着力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艺术节也始终关注上海演艺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金雷表示,演艺产业整体实力的增加,也让上海成为带动长三角演艺市场的高地。
金融关注 资本让艺术不仅“落地”更能“衍生”
“上海银行文化支行曾为《不眠之夜》项目提供过一笔1600万元的贷款,近日贷款已全部还清。”上海银行市北分行文化产业特色支行行长李文静说,这部一年300多场、场场爆满的戏剧是金融与演艺产业结合非常成功的案例。
在投资者看来,资本不仅让高入云端的艺术“落地生根”,还能继续“开枝散叶”衍生出更多的市场空间。“一部戏剧可以转变成优质的IP,从舞台走向影视、出版、动漫等。一个剧场也可以演变成文化综合体,文化讲座、衍生体验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发生。” 程峰表示,资本可以重新发掘文化艺术市场的功能。
资本重点关注演艺产业,是否会影响艺术质量?“从伦敦、纽约这些世界演艺之都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产业的繁荣和艺术质量是成正比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艺术质量越高的作品越可能变成产品,艺术质量差的作品即便成为产品也无法久远。正如好的作品获利性更加长远一样,产业发展与艺术质量的正比不会当下立刻显现,但长久终将会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