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二代放弃中式教育 华媒:融合两种教育是优势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2 11:14 点击量:393 大
中
小
中国侨网7月12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很多新移民选择到美国时,会将子女的教育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上。“为了孩子的未来”被成最重要的移民原因之一。而7年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一本自传性质的育儿著作《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曾在美国和中国都引起极大的轰动,在这以后的多年里,“虎爸虎妈”这个词似乎成为了华人社会中隐形的一种力量,时刻提醒着新移民的父母,即便在一个更广阔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也不要忘记传统严苛的中式基础教育。
受益于父母“虎妈”式的教育方式,亚裔家庭相对于其他族裔家庭在教育上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文章中,同为亚裔二代的作者Ryan Park就表示,父母沉重的期望与“虎爸虎妈”式的家庭管教,让亚裔二代跻身社会精英层次的速度惊人,从而被称为“第二代优势”。
然而Park认为这种整体族裔的优势,正在亚裔第三代中慢慢消退,原因是因为华裔二代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重走他们的老路,于是一个新的词“告别虎爸虎妈(The Last of the Tiger Parents)”从此刻产生。
我们将中式教育模式带到美国后真的有问题吗?需要告别虎爸虎妈吗?面对稍显尴尬的境况,可能每一位华裔父母都会自问一句,我对你要求严格,你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错了吗?
“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的,我在学校表现优异,上了哈佛法学院,按照父亲的计划当上了律师。”虽然不能说华裔家庭都只看重孩子的教育,但是Park所走过的路线,也许说明了很多华裔家庭给孩子的一个大致人生规划。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以及孩子都同样面临着抉择。
在我们谈及华裔二代所面临的教育困惑和抉择时,绝对不能忽略同样面对抉择的华裔一代父母们。去大量的兴趣班,去上补习课,去练习音乐才艺这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全家性的仪式。在孩子抱怨失去童年玩耍的乐趣的同时,每一位父母也花去了自己黄金的时间选择了陪伴。这可能成为了家庭矛盾中的导火线。Park在文中说自己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认为一定要在灌输式的学术成功和幸福之间权衡取舍,所以他与父母的争论一直都存在。
而华裔美国人在教育上的执着,除了带给家庭本身内部争论外,也引发了社会现象。华裔学生普遍学习好,尤其是在考试上面分数也比其他族裔更有优势。这让政治家们看到的是“不公”。
纽约市长白思豪曾在上月轰轰烈烈的搞起了特殊高中改革,希望社会能够给纽约的贫困群体公平接受优秀教育的权利,将原以考试分数制度决定录取的特殊高中扩大黑人和西语裔学生的比例,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亚裔的比例占到了73%。在纽约市长白思豪的逻辑中,因为少数族裔家庭贫困所以他们的孩子无法上补课班,所以考不上特殊高中,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公平的定义对于亚裔美国人或者其他族裔来说并不只是一个补习班的距离。
“当进入美国一所郊区小学读一年级时,我就像是个学术杂耍魔术师。同学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啃下一本本大部头的中世纪历史著作,写了研究报告并获得发表;摆着一副十来岁少年百无聊赖的样子,轻轻松松就做出了五年级的数学题。老师们把我奉为天才,但我知道真相:我的非亚裔朋友没有像我这样花几个小时在雪地里跋涉,背诵乘法表,没有在黎明时分专心致志地站在那里高声朗读报纸,一丁点磕绊都会受到严厉的训斥。就像一个海豹突击队员被抛进一群青涩的应征入伍者一样,从记事以来,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训练上,就为了六岁那年入学的这一刻。”
——Ryan Park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从有记忆起就为了特殊高中,为了哈佛法学院,为了当律师而努力。白思豪口中的有钱人上上补习班就变得学习好了,正是对这个群体长期努力最大的不公。白思豪的特殊高中并不是我们今天想讨论的,但是这种社会现象已经越来越显现,如果亚裔美国人在学业上一直保持如此大步向前的话,相信这样的不公会越来越多。
对于教育的付出成为了许多华人家庭一个必经的过程。然而当华裔二代长大时,他们是否会像父母一样继续复制这样的教育方式呢?据一项研究表明,亚裔很大程度上正在放弃传统的亚洲教育方式,转而采取西方的现代方法,注重培养开放而温暖的亲子关系。而另一方面,移民的孙辈们则通常会经历“第三代衰落”。这种情况当然也正发生在华裔身上。Park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他与孩子的相处。
“在我大女儿开始早起的上学作息之前,我会在一定条件下纵容她,任她不理会睡觉时间:只要这个晚上是用来学习的就行。我们有时会熬夜到半夜,趴在床上,脚翘在空中,挤在一块擦写板和一碗爆米花前练习拼读法,或是学习海洋生物。相比之下,我的父亲则会严格管控睡觉时间,会愤怒地打破我拿着书和手电筒藏在被单下的企图。”
其实这样的转变本来也在情理之中。伴随着长大一批华裔二代的社会地位转换,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外来的移民形象正在淡化,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周边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历史上,移民家庭后代往往会吸收美国文化价值,不再对成功抱有狂热的移民激情,他们在各种真正的意义上已经不再是移民了。而在家中他们也不再是学习者而成为了教育者。这样身份的转换成为了教育的十字路口。华裔美国人如何选择第三代教育,是美式还是中式?
在Park的文章中他说他的目标是培养出快乐、自信和善良的孩子——而并非一定要像模范亚裔儿童那样发奋、勤勉而成功。哪怕这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中将不会有那么多技艺超群的小提琴家或神经外科医生,我依然欣然接受这样的没落。
并不是华裔一代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就让孩子不再拥有快乐和善良。只是在追求职业上,华裔一代更希望孩子们不要像父辈一样辛苦,可以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美国更舒服更体面的职业上,而这样的职业不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需要十分的努力的,所以为了这个目标华裔家长动力十足。
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被第一代华人移民带到海外,并深信在异国他乡,只有学习才能保证一代代华人迅速成长、提升社会地位。看看今天在医学,高科技等领域亚裔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模式确实做到了迅速改变生活质量,这不可否认是传统教育的一种成功,但是优秀的职业并不仅指医生,律师等,在今天的社会,华裔正在意识到除了许多优秀的科技界和商界人士,同样需要政治家,艺术家。而这些人的诞生,要靠每一代华裔改变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用新的思路彻底打破美国社会的天花板。
近些年来,有很多关于中西方教育的对比,其实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无所谓对错和高下,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乃至气候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中西教育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现象上的差异,但是从“好的教育”出发,事实上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至少差别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亚裔美国人作为刚好可以接受两种教育的族群,此时是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去教育下一代还是一定要选边站队的选择一种模式是要考虑的。中西教育取长补短,折中的教育方式或许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特尔科学奖”入围者陈舒扬的父母曾在采访中表示很尊重他自己的意见,在学习方面给他很多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当他尝试新事物时每次都得到父母的热情鼓励,但是同时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他的严格教育。
可见,因为亚裔美国人的特殊身份,在保有中式教育思想的同时,不断善用美国教育方式鼓励和尝试,对于亚裔美国人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个优势。而作为父母虽然可以保留传统教育模式 ,但在子女择业上能够更认同孩子选择多元职业,从一开始把目标放得更广阔;不拘泥于传统教育所定义的优秀;不失于传统教育赋予的优势;将这种接纳更多地体现在对“优秀”的理解上;或许我们不需要就此告别虎爸虎妈。
随着新一代移民成长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对华裔族群文化的认同,华裔政团扩大,未来一代二代在教育上也会更加多元。相信未来长大的一批华裔美国人身上对于教育的困惑会越来越平缓。(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