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纾解小微企业融资之困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10 11:01 点击量:328 大
中
小
新华社合肥4月10日电 题:安徽: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纾解小微企业融资之困
新华社记者杨玉华、姜刚
过去1年,安徽探索推出“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即市县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银行和地方政府按4:3:2:1比例共担风险,为5000余户小微企业提供200多亿元融资支持,使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增加5个百分点,新增税收10多亿元。
担保风险分担 普惠小微企业
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是全国知名的板栗之乡,合益食品公司是当地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公司董事长潘国霞说,是政银担合作解决了扩大规模急需资金的问题。
“担保集团主动上门服务,担保费率降了30%,这一项就省了4万多元。”潘国霞说,过去,农企因缺乏抵押物很难贷到款,都是靠自有资金发展。去年通过政银担模式,安徽省担保集团给她办理了一次性“打包担保”,给予企业单笔不超过1000万元总额不超过6000万元的担保贷款额度。利用这笔贷款,企业上马了一个年加工量5万吨的新厂,出口加工能力上了新台阶。
省担保集团在保企业分公司负责人周剑说,合益公司合作订单栗农达500余户,为企业发展“输血”,就是为当地经济和农户发展造血。
安徽省担保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钱力认为,通过担保为小微企业外部增信是破解其信用、抵押不足的有效途径。安徽省创新开展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将过去银担合作由担保机构一家独担风险,变为市县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银行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风险,找到了一条精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地方经济的抓手,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门槛。
短短1年时间,安徽全省政银担业务放款281亿余元,服务企业5542户,户均贷款508万元。全省受保企业新增利润27亿元,新增税收1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增加5个百分点……安徽担保模式实现了扶小、扶微、扶贫、扶农功能,发挥了普惠金融“接地气”的优势。
找准政策定位 健全担保体系
安徽担保模式探索取得成效,政策性定位是一个突破。
作为安徽省担保集团负责人,钱力表示,国有担保机构应找准政策性定位。他们为新型政银担业务列出“政策性指标”:即贷款担保业务单户不超2000万元;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1.5%;市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担保户数比重不低于70%,县区级不低于90%。
由于小微企业多在市县,为撬动更多国有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安徽省担保集团通过注资参股等方式吸收各市县国有担保机构加入全省“4321”政策性担保体系。目前安徽担保集团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政策性担保体系,拥有成员单位124家,机构数占全省40%,在保余额占全省80%以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担保集团。庞大的担保体系也提高了与银行议价的能力,重塑了银担合作关系。
截至去年末,新型政银担合作银行已达119家,担保机构115家。
率先加入政银担合作的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刘玉成说,小微企业因财务制度不健全且成长风险高,银行往往想贷不敢贷。实行政银担后,政府加入分担风险,消除了银行的顾虑。去年该行小企业法人贷款净增40多亿元,其中一半是由于政银担业务的推动。
为确保政银担业务稳步推进,安徽还建立了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连续4年省财政每年注资31亿元用于做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和建立省市县三级的担保风险专项补偿基金,提高银担合作积极性。
扶小微可持续 接地气可推广
“地方政府承担风险责任增强了各方面信心,体现了政府对担保体系的支持。”负责当地政银担工作的滁州市南谯区副区长赵永宾认为,“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精准扶持了小微企业,放大了财政资金支持效果。
合肥兴泰金融控股公司负责人表示,新型政银担合作打破了过去银担合作中银行不分担代偿风险的惯例,担保机构加入新型政银担合作提高了担保效率,控制了担保风险,形成了持续可行的担保模式。
对众多过去达不到信贷标准的中小微企业来说,依靠政银担合作模式,减轻了企业发展压力。
滁州市博康模具塑料有限公司是为西门子、康佳等家电企业做注塑件配套的公司,前两年银行收紧贷款业务,公司没有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资金一度极其紧张。政银担业务为公司提供了贷款,解决了资金危机,去年公司销售额逆市增长14%。
“金融机构应该懂产业、懂实体经济,而不是只看企业有没有担保和抵押。”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融资担保机构需要专业化运行,帮助银行做专业的产业和企业甄别。安徽担保模式的特点就在于此。由于同时建立了一个各方认可的风险分担机制,这种创新很有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