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1:50:45

大学生“恋爱报告”不妨更进一步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10 16:27    点击量:278    

  可圈可点的是,学生们自制报告的勇气和行动力。报告虽然稚嫩,却有模有样。

  浙江大学2016级广告学专业的贝格蓉和她的团队耗时一个月自制了一份《浙大人2017年度恋爱情况考察报告》。该报告显示,2017年浙大26.4%的学生有恋人相伴,73.6%的学生仍是单身。各学部中,人文学部的学生脱单率最高,达33%;而理学部的脱单率仅占所有脱单人数的2%。(《钱江晚报》1月8日)

  不论浙大学生的这份恋爱考察报告的结果如何,都透露出高校中恋爱观念的一些变化。

  一是高校对学生恋爱的态度。上世纪90年代后,高校对于学生恋爱的态度开始逐渐转变。2005年,我国不再限制在校大学生结婚。可以说,学生管理的放开和近几十年来中国现实生活的情感变迁是相应的,这也是恋爱考察报告的调查基础。

  二是在校大学生的恋爱期望值增大,单身焦虑也变强了。近年来,舆论对所谓的“剩女”“单身狗”等群体的渲染乃至嘲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校园恋爱的看法。于是,不少学生更焦虑“被单身”。

  不过,正如报道中浙大一位社会学教授所说,虽然“报告中的数据大体可信”,但是,“这份报告的样本量较小,并不具有代表性”。综观报告的数据和问题设置,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报告确实比较稚嫩。这同样是笔者重视的问题:这个“恋爱报告”能否更科学呢?

  一个调查结论的得出,至少应该具备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实有的事件、现象、数据等;第二层是据此而发的道理;第三层是丰厚、渊博、多方面学养的支撑。

  可圈可点的是,学生们自制报告的勇气和行动力。报告虽然稚嫩,却有模有样。要知道,以人和人的心理、行为、语言、关系、群体等等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是所有社会人文类学科的本分,也正是其“以人为本”的学术特点,使其散发出独特的人文气息和魅力,这也是许多人将社会人文类学科作为学术志业的初心。也就是说,研究社会人文类学科,首先要对人感兴趣。

  大学是专业的学术机构,对于这份报告的调查团队来说,如果能从一份报告出发,然后依靠大学得天独厚的学术氛围和资源,由此敲开研究之门,走上学术之路,那恐怕将是这份报告的意外收获。比如,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既有留学经历,研修过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学问,又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反复地、不辞艰辛地到乡间考察调研,进而写出一部部经典著作,实在是有志于社会人文类学科的大学生的榜样。那些貌似平常、人人可见却大有道理可讲的事,就是他真正研究的对象。

  恋爱报告调查已经初具学术研究的样貌,可否再向前走一步呢?(赵清源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